【休闲阅读】《人生除了绝望一无所有》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时尚文化 |
分类: 读书小河 |
人生除了绝望,一无所有
《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是斯密思想的一体两面,共同构建自/由秩序。国/富论的基本问题是“看不见的手”,道/德情/操论的基本问题是“公/正的旁观者”。二者共同指向苏格兰保/守主/义哲/学与基/督/信仰。读国富论要警/惕实/用/主/义,读道德情操论,要避免道/德说/教。
斯密的三一分析模型,是市场、道/德和神/学。终极的分析对象是人。斯密一生都在思考,在市场属性,伦理属性和信/仰秩序三个方面,一个人到底处在怎样的状态。
当下的人们弥漫着一种“土/豪/式的”幸/福感,并且发展为某种外在的自/信。对此,约翰·密尔在差不多150年前曾经挖苦过:“宁做不满的人类,不做满足的猪/猡;宁做不满的苏/格拉底,不做满足的蠢/人;如果蠢/人或猪猡有相悖的观点,那是因为它们只看到问题中事关他们自己的那一面。”
无论肉/体还是灵/魂,人生除了绝/望,一无所有。信/仰才是逃离绝/望的惟一道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看待人生。
冯友兰说,“在传统中国,一个人子孙满堂,他可以把子孙视作他自己的生命扩展,然后平静地死去,不去操心他的灵/魂是否在死后继续存在。”但问题是,子孙是子孙,我是我,生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人怎么可能在生命的意义上被另外一个人替代呢?
感/性的人们,行/尸走/肉,享/乐是他们的目标。理性的人们则深知世界由苦/难构成,人性充满了无力感和无知感。经由理性主义的商榷,奥古斯丁的思想得以站立成人类思想最醒目的风景。经由理性主义的建构,一个人获得信/仰的跳跃,终于超越感/性和理/性的绝/望水平线。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奥古斯丁和克尔凯戈尔都认为,一个从未深度展开理/性主义思考的人,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信/仰。
再辛苦,也要唯美地活着。有人说,审美底线的丧失,才是真正的丧失。托尔金说,一个邪/恶的力量,他的外在特征,一定是丑陋的。
奥古斯丁说,“一个人只有首先相/信他随后会知道的事情,才配寻见上/帝。”(论自/由意志,卷二,2)
首先是必须相信,相信是第一推动力,是思想的起点,只有相信才能引领我们走上知/识/之路和生/命之路。
其次是随后知/道,或者说随后理/解。“随后”是一个关键词,提醒我们的认识论处在线形状态。突然的领悟是一个骗/局,人的认识论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卷入了时间意义。相信的命题在前,时间的意义在中,以至于我们必将迎来知道或理/解的结局。知道和理解是人的知识命题,构成我们的知识的过程理性。所以,我们既不能放大知/识的边界,也不能缩小知/识的边界。如何让人类的知识处在知识的位置,一直考验人的理解能力,更一直在考察人的信心。
第三则是寻见。人的问题意识总是致力于寻见,寻见一种理性范围之外的不可能性,寻找一种超越,这构成人的生命和思想的终极目的。
三个方面的建构,组成一个认知模型。当我们考察自己的思/想状态,我们可以立足于三个向度的细分问题发现我们的错误。
前一篇:【休闲阅读】《孤独的思想》
后一篇:【古今建筑】远上寒山石径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