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休闲阅读】《永远不可能形成真实意义上的伦理秩序》

(2022-09-19 18:02:55)
标签:

历史

时尚

文化

娱乐

育儿

分类: 读书小河
【休闲阅读】《永远不可能形成真实意义上的伦理秩序》



 
 

永远不可能形成真实意义上的伦理秩序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种的事实:在一个交通路口,一个人沿着斑马线步行越过马路。过往的车辆均没有让行的行为,这个人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只好站立在斑马线上,他的意图是打算等车辆减少之后,再行走。

第一辆汽车的速度太快,直接撞倒了这个人,驾驶员没有马上停车,采取必要的救护措施,而是迅速逃离现场,这个被撞倒的可怜的人试图抬起头呼救,但并没有一个人愿意走过去帮助他。事实上这个时候斑马线上持续走过大约十几名行人,人们惟恐车祸与自己有关,同样迅速离开现场。两分钟之后,第二辆汽车的速度过快,再次碾压过这个人的身体。

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就出现在现场的每个人进行必要的分析:

在任何交通路口,机动车礼让行人,是第一规则。任何文明社会的每个人都在日常性地遵守着这样的规则。在车祸现场,所有在这个时候开车经过的机动车驾驶员都在破坏规则。

生活经常表现为偶然性的一面。当所有人都在破坏规则的时候,这种破坏规则的代价会集中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第一辆汽车驾驶员的破坏规则的错误行为,导致他撞倒了一名行人。

驾驶员没有马上停车救援,这是他第二次破坏规则。

每个从车祸现场路过的行人,都没有采取救援措施,意味着所有的行人都在破坏规则。在这里,一场局部的交通车祸,迅速演变为所有人对规则的破坏。这意味着在车祸现场,每个人都存在于一种普遍的错误之中,每个人都有/罪。

第二辆机动车驾驶员依然没有在经过斑马线的时候礼让行人,导致第二辆机动车的再次碾/压伤者,直接导致伤者立即死亡。这样的局面再次意味着,在一个人人都不遵守规/则的社会,每个人都有/罪,每个人都是隐/形的杀/手。

值得进一步辨析的局面是,当这样的车祸现场视频在网路上传播开来,所有围观的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愤/怒,第二反应是绝/望。这缘于每个人内心中残存的同情秩序。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自身也受到碾压的痛楚感。但是,在分析这样悲惨的车祸为什么会发生的原因的时候,人们却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中国人的规则意识太差。这是对规则意识的强调;

第二种意见:人性太冷漠,人们的道/德伦/理常识已经败坏到动物的程度。这是对伦理秩序的强调;

第三种意见:中国人普遍缺乏安全感,人人都想在人群中自我保护,这导致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也都是施害者。这是对人性幽/暗秩/序的强调;

第四种意见:为什么这里的人们人/性沦落到如此可怕的程度,都是因为某种制/度设计导致的结果。这是强调对制/度的批/评。

这些意见陈列在一起,每一种意见都显示出某种合理性,事实上人们对任何一种批/评意见,都无法找到整全的理由加以否定。因此分析的方法在这里就显得更为重要,人们必须学会在这么多不同的意见之中找到其中一个具有一般均衡性的意见。也就是说,要找到一个能够覆盖所有的意见的最大公约数,或者是同类项。

只有立足于这个重要的公约数进行分析,我们才能够把问题的辨析推向深入,否则人们很有可能停留在一种粗糙的情绪里。更加严重的后果是,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参与这一车/祸现场讨论的时候,忘记了自己其实也是这个现场的一员;另一方面,人们很有可能在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另一场车/祸现场中,同样的人/性和同样的行为选择还会再次登场。

我们通过一个列表,继续进行分析:

现象陈述

对现象的辨析

一般均衡的伦理秩序

规则意识差

规则一直是存在的,机动车要礼让行人,人人都应该知晓这个规则,但人人却选择破坏这个规则,这意味着人的主观选择出现了问题,因而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内心秩序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外在的规则问题。

规则属于属于伦理学秩序的函数效应。

冷漠的人性

冷漠是一个人的内心秩序的描述,这意味着当我们指责人性的冷漠,我们在进行伦理学的批判,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伦理学建设,从来都是基于人的内心的追问,这构成了一条清晰的伦理学思想史。

所有的伦理命题都属于人的内心秩序,比如冷漠,同情。

安全感的缺失

人都是自利的选择导向,按照理性经济学的行为选择,一个人在路过车祸现场的时候,如果这个伤者并不是自己的亲属,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如果此前的法律案件对诸多人道主义的救援行为给予了否定式的司法判决,那么,任何一个从车祸现场路过的人,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都会选择放弃对伤者的救援。在这里,这样的批评是针对所有人的,批评者不能把自己从现场抽离出来。所以我必须承认,如果我是车祸现场的一名路人,我肯定是一名冷漠的路人,我不会对伤者施以救援措施。

对安全感的考量,是人在伦理学秩序上对自我的一种选择性保护,这缘于人们对他人的伦理水平的完全不信任。因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其本质表现为整个社会的溃败。

恶的制度是始作俑者

这样的批评有道理,但任何恶的制度设计都是每个人的伦理秩序丧失的结果,恶的制度可能加快了伦理的丧失,但伦理在前,制度在后,因此关键要素依然是伦理的基准秩序,而不是结果导向层面的制度条件。

对制度的单向度批判,可能会导致批评者丧失对自身的伦理秩序的批判。当个人之人的伦理秩序不存在,则人们对制度的批评无意义。

通过上述表格化的辨析,我们认为,一般均衡的伦理秩序的丧失,才是车/祸现场的最大公约数。如此,我们的分析的进路,就从多样性的批评局面,收缩到了关于伦理学均衡秩序的批判:

每个人都有/罪,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承认这一点。这是人类社会的伦理学的前提条件。一个不曾建立这一前提条件的社/会,就永远不可能形成真实意义上的伦/理秩/序。(文/鲁克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