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公布期间,是投资者获取上市公司信息最集中的时期之一。按常理,这些公开信息应该成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可是,中国今天的证券市场,如果投资者不问青红皂白地依据从中报获取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话,那他很可能要出现投资失误。
一、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排除虚假成分的存在。近年来,管理层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越来越严,每到年报、中报公布时节,都会要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要求越严,就越要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的真实情况。有的投资者天真地认为,管理层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中报年报应该越来越可信了。但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会有。投资者对中报财务报表,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得加以甄别,区别对待,千万要瞪大自己的火眼金睛,以防上当受骗。
二、某些公司业绩的爆炸性增长与另一些公司业绩的“跳楼”式下降有可能同时存在。
三、中报不被作为上市公司配股资格认定、ST特别处理的依据,且一般不需审计。中报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重要渠道之一,但与年报相比,监管部门对其披露的要求相对宽松,因此给上市公司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随之而来的是其可信度要打些折扣。所以,有的公司对中报亏损不亏损并不在乎,反正下半年还可通过各种手段达到扭亏的目的。可见,对有的公司而言,简单地依据其中报的财务指标,很难准确地判断公司的业绩走向,弄得不好还会适得其反。
四、中报亏的多而年报亏的少,这几乎成为证券市场的一种规律,造成短期内业绩大增的假象,以配合二级市场炒作。一些主力理解却非常到位,对那些中报亏损而年报扭亏的个股,在年报公布之前炒得如火如荼。今年的情况将会如何?会不会延续“中报亏损家数多而年报亏损家数少”的惯例?投资者不能不多加警惕。(证券分析师陈晓锐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