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消息: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502亿元,同比下降22.9%,比1-2月份降幅缩小14.4个百分点。在39个大类行业中,19个行业利润下降,部分行业利润仍保持较快增长或实现扭亏为盈。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8.9%,第二产业增长29.0%,第三产业增长36.6%。而投资后的产出表现出严重的之后性质!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202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0070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57767亿元,增长8.3%。
在投资产出的延时背后还折射出另外一道诡异的光芒——利润光柱!
有人说:利润是保持经济引擎运作的火花和燃料。所有衰退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利润缩水,往往还会变成损失。利润并不是简单地依赖于销售额,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很多企业是不生产少赔钱,多生产多赔钱!这是危机时候的普遍现象,当经济政策的指定者藐视这一想象,而去另寻出路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违背着市场本身的规律。
消费者缺乏消费动力的情况很罕见,但有时生产者缺乏生产的动力。企业停产、员工下岗时候,很多家庭就推迟了购买新房屋或汽车的计划。提高“生产的动力”才能制造出更多的收入和财富,才能支持消费者花钱。在以前文章中就曾经说过,要想老百姓话钱消费,并不在于你给了多少补贴、打了多大折扣,而是在于:老百姓有钱可花、能放心去花!
不幸的是,那些习惯于从需求方来模糊地看待这些事实的人,会习惯性地认为根本没有办法走出衰退。他们不断地提醒我们,消费者为GDP做出了超过很大的贡献,现在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7767亿元,增长8.3%。
而在未来时间里,如果第一、二产业还是上不去的话,失业率会继续攀升,失业者的收入自然就会减少,使得人们没钱消费、不敢花钱。
前面提到的“需求方谬论”是将收入的用途(消费者消费或者储蓄)以及收入的来源(有利可图的业务)混淆了。储蓄率提高不是人们不想消费、投资,而是人们不敢消费、投资。
我国消费不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居民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但最根本原因,则是居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收入)增长滞后。导致劳动者报酬相对疲软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是非农就业增长相对较慢。近年来,整体经济快速增长并未带动非农就业的相应快速增长。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消费相对于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需要采取以下结构性的政策措施:
⑴、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以提高居民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虽然,高科技要发展,但我们国家文化层次还没有达到特别高的水平,所以一些劳动力密集的行业要存在和适当发展的!
⑵、要减少企业储蓄。扩大并提高国有企业分红的范围和比例,并增加其对居民的再分配。进一步发展金融服务以增加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和银行融资的渠道。但监管上市公司一边融资一边自己炒股!
⑶、要降低居民储蓄。要扩大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大政府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⑷、要发展消费信贷市场。
这些结构性政策转变,不仅需要全社会的政治支持,而以前经常听到“消费增长不足”,其实是相对于投资及出口而言的。由于整体GDP增长在投资和出口的带动下快于消费增长,消费占GDP的比重不仅偏低,而且近年来还在下降。如果,管理层动不动就几万亿的投资下去,然后让我们老百姓的消费增长也跟上去的,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本文的前两段大家也看到了,投资和既得利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赚的少,怎么又能再和投资做对比呢?(证券分析师陈晓锐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