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6月份环比下降0.5%。
自去年12月以来,CPI指数已连续五个月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形。由于2008年翘尾因素对2009年前三季度消费价格的影响超过负的1%,在这个时期内新涨价因素不大可能会超过正的1%,因此,CPI同比涨幅为负的情况也很可能继续持续。根据上述定义,中国在今年第四季度之前将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上一轮通货紧缩状况出现在2002年,当年CPI连续出现10个月增长。
从已公布的部分6月份数据分析来看,PMI、发电量首次转正,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投资快速增长,消费持续旺盛,工业生产持续转好,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等等,都在印证经济复苏格局已逐步确立。
流动性增强,货币供应过快,再加上美元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些因素无疑会强化市场的通胀预期。但是,由于真实需求现在并没有明显回升,真实需求起不来,通胀预期也势必会随之回落,因此一段时间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非常小。
虽然宏观调控的基调已有定论,但具体行业在目前的情况下依旧面临着不同的形势。因此国家在调控过程中,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行业特征,适时进行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以航空运输业为例,前期国际原油价格飙升,航空运输业的运营成本陡增,在国际原油回落到60美圆的时候,由于数据统计的延时性半年报是反映不出来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关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控,帮助相关行业企业渡过难关。
影响目前中国CPI变动的主要因素来自三个方面。
⑴需求拉动:当货币超额供应带来的有效需求超过充分就业时的总供给时,就会出现因需求过度而产生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运行往往呈现“过热”状态,实际GDP增长率明显超过潜在GDP增长水平。
⑵自成本推动:主要是由于能源、原材料、工资、石油价格等成本上升所推动的物价全面上涨。在目前国内资源价格和劳动力价格还普遍受到控制或人为压低的情况下,成本推动因素主要来自国际石油和大宗产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即所谓的“输入型通胀”因素。
⑶结构性因素: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快速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在比较效益的作用下,农民缺乏增加农产品供给的积极性。农产品短缺导致价格上升,使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上涨,从而导致工资成本上升,推动整个物价水平的上升。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见,今年年内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通缩而非通胀。尽管国际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可能造成一定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但国内低于潜在水平的经济增长以及充分的农产品供应表明,全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几率很小。(证券分析师陈晓锐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