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金融办正式制定了关于深港资本市场突破性合作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深交所与港交所实行连线交易、深交所B股和港交所H股相互挂牌交易,以及深交所成为红筹公司发行A股试点等,并写入《深圳市金融配套改革综合试验区方案》,将上报深圳市委乃至中央审批。
这里忽然想起以前一个朋友提到的话题,在我们国家拥有2万亿美圆外汇储备的大背景之下,借助现在全球经济低迷,进行海外投资、收购、能源的进口都是不错的选择。其实,利用外汇储备回购H股或B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可以分散外汇储备中美元贬值的风险;其次,可以维护香港和内地两个资本市场的稳定向上的方向;此外,中国回购金融能源等国有公司的资产是一项比较安全的投资。
国内B股市场的起步虽然比A股市场要晚,但和A股市场一样,与国外发达、成熟、规范的证券市场相比,存在着很多先天性的不足和缺陷:
首先,多币种股份问题。在B股市场上市公司中有很多存在A股、B股和H股,在面临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压力下,容易形成同股不同价的问题,从而造成投资者投资其A股一边倒的现象,长久下去B股的成交量就会逐步萎缩,导致B股市场交易量的长期低迷。
其次,B股的IPO增量发行问题。随着人民币的逐步升值和QFII不断进入A股市场,为了避免证券与货币资产因汇率而产生的损失,无论是境内投资者,还是QFII都会将更多的资产兑换成人民币,而B股市场未来的IPO增量发行与市场发展规模,会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最后,B股投资者结构与投资者队伍的发展。就QFII而言,在人民币升值与A股市场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前提下,相对B股市场而言,投资A股市场的收益率,特别是机会收益要远远大于B股市场;就目前B股市场投资结构而言,B股市场投资结构主要为战略投资者与境内个人、海外华人投资者组成,而B股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以境内个人与海外华人投资者为主;人民币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股市场新增投资者,如果原来的个人投资者把手中的美元资产逐步转换成人民币资产,无形之中就造成原有投资者队伍不断减少。
从国内开设B股市场以来,B股市场的主导政策出发点基本是围绕“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如何通过资本市场方式吸引境外资金投资。从目前国际市场的资金流向来看,国际热钱前往中国的热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美国,虽然在持续性和规模方面还没有达到美国的标准,但是B股吸引外资的作用,已经基本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了。人民币新结算办法的出台,是人民币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当人民币真正成为世界性的货币,结算和兑换没有诸多限制的时候,B股就完全失去了它的生命。
上海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也必然会引入大量国外合格企业来国内上市,B股更是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国际上需要人民币,而我们需要美圆!这显然是矛盾的!什么时候B股撤离,具体时间猜测不到,但应该不远了。(证券分析师陈晓锐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