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疯狂发卡抢客户的狂热后,银行不得不面对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突然显现。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信用卡坏账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信用卡产业扩张的速度。而记者昨日则从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获得了现实的案例,他们与约7.2万名持卡人失去了通讯联系。
风险的来源就是信息不对称,银行需要一个信息披露的载体来获得借款者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房贷市场上的房子和首付款就充当这个职能。质押在银行的房产和先期支付的首付款从一个方面看是个人的抵押,另一方面也是借款者体现还款能力的一个载体。就算发生违约的风险,银行还是能保证30%以上的缓冲空间。与单纯的信用卡相比,房贷的安全系数大了很多。
国人维护自身信用的观念并不是很强。将个人信用视为可以盈利的一个资源并非个别现象,从近期媒体披露的新闻来看,普遍存在着利用信用卡分期付款的制度漏洞套取超过限额现金的活动。限额本身就是对借款者还款能力的评估,超过限额的借款坏账风险大大高于正常借款。如果这只是偶尔、部分的个人行为也就罢了,但大量存在的借款公司已经将这一手段视为生财工具,盈利的冲动将推动这一高风险行为。
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来看,信用卡危机的危害并不如房贷的危机大,毕竟住房不仅是金融领域的问题,更是关乎国计民生。但信用卡危机不能仅仅计算经济的损失,看似无抵押的借款实际上抵押的是个人的信用,个人信用的建立不是朝夕之功而破坏却是须臾之间。对于个人尚且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信用的破坏,岂是金钱和房产所能衡量的。
深圳昨天又报出商品房市场阴阳合同做出一成首付的案例,信用问题快到了不解决不行的时候了,否则等A股"融资融券"政策出来后,说不上还有什么问题会出现呢!(证券分析师陈晓锐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