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集备”变“集背”
(2023-09-07 10:08:40)
“集备”即“集体备课”的简称,是中小学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活动。从工作属性上来讲,集备应当属于“研究性”活动,而且是群体合作性研究。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集备活动渐渐变了味——从一种集体研究活动变成了骨干教师的独角戏。许多地方的集备基本上是由骨干教师分工编写“优质教案”,然后印发给所有老师使用。有些地方还要求教师修改使用,有不少地方则默许教师原样使用,理由是“有了优质教案才有可能产生优质的课堂”。于是,集备便失去了研究的本质特性,原本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变成了“几人拾柴大家烤”。
集备变成了照本宣科的“集背”,让我们的教育可能潜伏下某些值得警惕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备课是最重要的教学工作,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投入极大精力的工作。备课越精,课堂教学才能越得心应手。然而,那种看似在大面积推广优质教案的“集备”,却会导致教学工作的普遍惰性,许多教师可能因此习惯了“拿来主义”。教师教学工作的个性化与创造力才是教育发展的活水源头,当多数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想独立思考了,当许多教师课堂不想教出自己的特色了,当一个地区的教学工作千人一面了,教育的发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势?那个时候,我们还敢指望孩子们“创造性发展”吗?这种“集备”如果长期下去,我们将何以寻找教育的生命力?
回归集备本源,摆脱“集背”困境,着重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足于提升教师素质,破除为集备而集备的思想,切实树立正确的集备理念
从基本任务上来说,集体备课是要解决教材教法问题,但是其意义却远远超出教材教法。各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是培养教师队伍的熔炉,通过在教研组内集体交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可以使绝大多数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这种合作交流又将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形成教学工作的合力。在集备活动中,常常针对一个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从而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这种活动本身对教师严谨教风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一个地区或是一所学校的集备活动,都应走出“为一线教师送便捷”的误区,都应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正确对待集体备课活动。从某种角度来讲,课一时上得水平差点并不可怕,只要不断学习和改进就有希望;可怕的是因为长期使用别人的成品教案而使许多教师内心深处失去了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教学工作中的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因为这种状况最终将会使我们的教育失去生命力。事实上,统一印发的“优质教案”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由于地域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基础水平不同,有些城里来的优质教案使用起来可能还不如乡里教师的“土法上马”。一味地推行优质教案,不光会使教学工作丧失活力,也会使许多“非骨干”教师失去应有的自信。
二、坚持“研究”属性,瞄准重点难点,突出“方法”引领。
无论哪一级的集体备课,都应当坚持它的“研究”属性,就是说,集体备课要立足于研究,在集体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深化对教材的解读,探讨有益的教法。既然是集体研究,就意味着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参与者。应当明确反对集备活动成为个别教师的“一言堂”。要通过整体参与不断激发广大教师对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并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集备活动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才能加深对教材的认识,才能促进教法的优化,才能不断产生教学的智慧,才能培养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团队。“研究”的内涵不光是讨论交流,也包括实践。就是说,一次集备的效果如何,还应经受课堂实践的检验与锤炼。按理说,一次较完整的集备应当是“交流——实践——再交流——再实践”,这样的集备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广大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人可能质疑这样的集备效率太低,那要看怎样的“效率观”,如果单纯就集备所讨论的课题量来说,“效率”的确不高。但是,如果我们从一次集备活动对教师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影响的深度与广度来看,这个效率就不言而喻了。集备活动的组织既要有一个学期的大体安排,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当一次集备效果比较好,那就可以继续往下进行。当一次集备普遍反映效果不佳,那就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组织二次集备,着重分析原因,寻找新的突破口。这种集备可能跟教学进度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从提升教学水平的角度来讲,意义却非常重要。
有价值的集备应该瞄准重点难点,可以是一个单元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某一篇教材的重点难点。要通过集体讨论交流,探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办法。也可以由中心教研组牵头,提前征集了解教师备课中的疑难与困惑,然后以问题为课题开展集备,帮助教师提高备课能力。
集体备课要突出“方法“的引领。单纯地印发骨干教师编写的教案,不过是“授之以鱼”。只有牢牢坚持“授之以渔”,高度重视集备的过程,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不断获得有益的方法,才能使他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集备活动要重视下面几种“方法”的引领:一要注重“钻研教材”的方法,要通过集备的过程让每个教师懂得怎样做才能快速地“吃透”教材;二要注重“课堂实践”的方法,着力引导广大教师开展教法创新,激励更多的教师教出自己的特色。
三、创新集备模式,合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线上集备,拓宽集备渠道,加速集备成果的交流与转化
传统的集备形式往往是大家聚焦在一起面对面的进行。但是,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组织起来有诸多不便。除了每天要备课、上课,绝大多数教师还要承担学生组织管理等工作。尤其是在许多农村小学,不少教师包班,参加集备等活动的确难以脱身。即便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教研组,也往往因为课程的穿插无法安排同一时间聚焦在一起集备。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创新集备方式。现代网络的发展为集备交流开辟了新的途径。集体备课可以采用面对面交流与线上互动相结合的办法。要充分利用乡镇或学校教研网建立不同层级的研究集群,中心教研组提前发布集备课题,大家可以自主选择空闲时间将各自的研究所得发到群里。教师都可以随时浏览集备群,自由发表评论意见,或点赞,或质疑,或吸收喜欢的教学方法。中心教研组可以对线上的集备情况适时汇总并进行总结升华。这种集备形式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开放的空间更大,学习的渠道更加畅通,交流的机会更加充分,成果的吸收转化更加迅速。
备课问题事关减轻教师负担,有人把使用统一印发成品教案说成是减负的重要手段,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减轻负担并不等于减少责任。备好课写好教案这是任何教师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减的“负担”,如果连这个“负担”都不要了,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希望。关键是要改革“教案”的理念,要破除旧的教案模式,教案并非越长越好,过细的教案可能并不实用,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实际中真正实用的是那种简洁的“架构式教案”,就是重点规划好课堂上做什么事情,怎么一步一步地去做。至于目标啦,重点啦,细节如何处理啦,课堂如何引导,功夫全在内心把握,全在灵活应变。这种“架构式”简案不妨也可以作为集备的一项内容。
教育的根本希望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活动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高质量的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不断提升。提高集备质量需要端正办学思想,树立远大目标,克服急功近利。学校应当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切实减少非教学性工作,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各种集备和教学研究活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