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草原》的几个疑问

(2023-09-07 10:05:47)

        关于《草原》的几个疑问

               山东省莱西市教研室  张春海

   《草原》是六年制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抒情散文。作品借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对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热情讴歌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尽管《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且多年来始终深受广大儿童读者喜欢的经典课文,但是笔者还是想就文章第一自然段的语句打磨问题提出几点疑问,希望与广大读者朋友商榷:

疑问一:“线条”像中国画吗?

《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长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可以肯定,作者这句话的本意是要写“那些小丘”,也就是说,“小丘”才是要描述的主要对象。但是,由于后边一个“的”字的出现,使得“那些小丘”由原来的主语变成了“线条”的定语。按照这种句法结构,后边“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描述的都是“线条”而不是小丘。这就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线条”只不过是一条“线”,而“中国画”是一个“面”,无论是从视觉还是科学的角度,二者都不应当在这里相提并论。

     笔者感觉,这里是不是作者无意间多了一个“的”字呢?如果去掉这个“的”字,原句就变成了那些小丘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样一改,“小丘”就占据了它应有的主语位置,而后边的“线条柔美”等内容就都变成了它的谓语成分。

     疑问二:“境界”想“久立四望”吗?

     本文开头一段还有这样一个长句:“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瑞的小诗。”从标点的使用来看,这是一个以“境界”为主语的“使动句式”,按照这样的句式结构,整个句子表达的都应该是“这种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使人惊叹”,也可以“叫人舒服”,但是“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瑞的小诗。”就很难讲得通了。其实,想久立四望并坐下来吟诗的不是“这种境界”,而是作者本人。这里是否犯了“偷换主语”的错误呢?

     笔者感觉,如果将第二个“既又”从“这种境界”的控制中移出来,在前边加上“在这境界里”,使句子变成“在这境界里,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让这样一个主语省略式跟后边的“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形成并列关系,这样是不是会更加顺理成章呢?

     疑问三:骏马和大牛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吗

     文章开头一段最后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的问题出在一个“回味”上。笔者查了一下资料,“回味”这个词的意思是“在回忆中细细体会”,它意味着经历的事物已经过去一段时间,而那些骏马和大牛一个个正置身草原,那里所有的美好景象尽在眼前,它们随时都可以大饱眼福,怎么还需要去“回味”呢?如果把这个词换成“欣赏”或者“享受”会不会更加妥贴呢?

    疑问四:“在天底下”还是“天底下”?

   开头一段还有这样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笔者认为,这个句子也是个病句。“在天底下”是一个介词结构,在汉语语法中是不能充当主语的,这样一来,句子就变成了一个无主句。这里主要是犯了介词“吞吃”主语的毛病。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去掉“在”字,就可以让“天底下”这个主语重新归位,使句子变成“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样读起来是不是会让人感觉更加舒服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