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一附中: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多元发展(转载)
(2011-10-18 23:47:08)
标签:
华师一附中张真杂谈 |
分类: 文章转载 |
让学生得到多元、优质的发展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华师一人一直在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自2005年以来,我校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目前学校已有90个行政班,有学生近5000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的发展方向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文科、理科发展不再是学生的唯一选择,还有许多学生爱好艺术、体育、科技等等;国内高考也不再是高中毕业的唯一出路,不少学生希望出国深造。另外,我校学生总体起点高,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基础,对自身发展的目标定位也较高。为了适应学生多元优质发展的需求,学校着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促进学生多元优质发展的德育模式
华中师大一附中拥有优良的学校文化,它主要包括:办学精神(追求卓越,永争第一);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发展为先);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办学特色(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质发展)。并呈现出自主、开放、创新的特征。其中,创新德育一直是我们构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培养发展学生的首要途径。
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五大特点:理念文化的引领、制度文化的创新,行为文化的坚守,生态文化的营造,优秀文化的辐射。
1、理念文化的引领
首先,实现了德育价值追求的创新,“内化教育法”摈弃了过去德育“假”的目标,从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和科学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来思考德育指导思想的创新。其次,实现了德育内容的创新。内化教育法将人的品德分为四个层次,即他律→自律→自育→自享和自省,这四个层次不能任意超越,也不能停顿不前。“内化教育法”探寻德育内化的规律,充分调动育德的享用功能,真正形成伴随人终身成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实现了德育组织管理的创新,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都进入“研究型”的状态。学生自定目标,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促进学生道德的自主性内化。第四,实现了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协调性的创新,内化教育是“开放型”的德育,在与其它各育、校内与校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同下,使德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动力作用、核心价值作用,推动人才发展,并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2、制度文化的创新
制度文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德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课程是德育活动的法定载体,我校对德育已经形成了制度化的要求。内容上,我校的德育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基础型课程主要包括班会、团会、校会、班级文化建设;拓展型课程包括军训、社会实践、成人仪式;探究型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中的德育课题研究、学生业余党校等。三种类型的德育课程层层递进,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实现品德上由他律——自律——自育的提高与升华。形式上,我校德育课程实施的载体主要是“一日二期三节四会”。
3、行为文化的坚守
在行为文化方面,学校既注重在学生中弘扬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对学生进行感恩、尊师、守纪、团结、友爱、艰苦奋斗、诚信等优良品德的教育;又注重与现代文明接轨,对学生进行环保、时效、张扬个性、网络文明等观念的熏陶。每年高二年级开展的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二十年坚持不懈,有效培养了学生实践精神和耐挫能力;此外,友爱教育陶冶情操、感恩教育滋养心灵、环保教育倡导新风。
生态文化的营造是指学校德育环境的和谐和学生自我育德的幸福感受。这就需要充分发扬民主,彰显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主要表现为:1、政治民主培养自尊: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提倡学生的民主参与,使其从过去的服从者、执行者变为学校制度的设计者、制定者。2、教学民主培养自主:华师一的教育教学呈现出“两把”和“三多”的特点。即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办班模式的多类化、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多层化。3、生活民主培养自理:学生生活方面,学校成立了“住读生委员会”,倡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设立了“学生伙食委员会”,组织学生对食堂的进餐卫生及纪律进行自我管理等。
5、优秀文化的辐射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交流活动,汲取友好学校的德育经验的同时,将我校优秀的德育文化辐射到国内外。
总之,我校的德育文化即体现出对学生培养模式的整体风格,即德才兼备,知行统一。又注重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要使学生多元优质发展,必须有复合型才能的教师;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善于创新研究的教师。为了适应学生多元优质发展的需要,我校注重全体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培养,着力打造专业化、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为此我校制定了完备的管理制度。
①
级部制的管理模式细化了管理过程,激发了教师活力,强化了政令畅通,彰显了级部特色。各级部形成了你追我赶,竞中有合的局面,创新的管理举措层出不穷,教育教学改革激情空前高涨。
②
推行“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每学年开学前,各年级处室和教职工都会进行人事安排的双向选择,教师、职员可以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分管校长和主任选择聘用需要的教师、职员。推行新课改以来,学校进一步丰富了双向选择的内容:一是规范了双向选择的程序;二是扩大了双向选择的范围。
建立“各尽其能”的长效机制。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了《华中师大一附中教师及其他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实施方案》,从原职原聘、缺岗聘任(聘用)、破格聘任(聘用)三个层面对全体教师进行德、能、勤、绩的综合考评,实行岗位聘任(聘用),教师聘任(聘用)制打破了传统的职称评定的终身制。
在行政职员中实行职员职级制。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安心行政岗位、干得长、干得好、业绩突出的行政职员提供了上升和发展的空间。
实施“各得其所”的激励机制。学校通过开展履职考核,对所有干部职工进行全面考评,严格根据考评结果确定绩效和岗位待遇,对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教职工授予专项的“奖励基金”,做到优教优酬,优劳优酬,优管优酬。
“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乐在其中”的管理理念引导广大教职工在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为教师的多元优质发展提供了广阔了平台。唯有多元优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学生。
我校的理科实验班被各大媒体称为中国高中最“牛”的班级:理科实验班自从1996年创办以来,创造了多项全国之最:获得国际学科奥赛金牌最多(共计15枚),获得一流高校保送学生最多(平均每年约80%),考取清华北大人数最多(平均每年约50%),理科实验班是华中师大一附中办学成果的一大亮点,成为每年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但是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和高中招生分配生的逐年增加,进入华中师大一附中学习成为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的选择,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对发展方向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那么如何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优质发展的渠道呢?
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回答是:多元优质发展。学校把发展方向一致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教学,采取行政班级管理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赋予学校课程设置的自主权为这种改革提供了可能。
目前我校共有八种类别的班级:理科实验班、人文实验班、科技实验班、美术特长班、体育特长班、常规平行班、常规国际部、国际留学实验班。在多元优质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办班模式呈现出多类化,生动活泼的新局面。目前学校正在筹划与武汉大学合作创办理科基地班、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创办“春蚕班”。
理科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又在人文讲座课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分组学习讨论中又增加了研究性学习专题交流和论文答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人文实验班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汇丰银行,了解金融风暴;复旦大学教授走上讲台,与我校学生一道纵论新中国外交。
科技实验班的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实行双导师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现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我校学生在大学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开展科技研究。
艺术特长班的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喊出“热爱,所以追求!”的响亮口号,释放着他们人生寻梦的渴望,折射出他们致力改变中国艺术特长生文化基础薄弱现状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