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察:创新缔造完美4色4K硬屏

(2014-10-15 08:03:06)
标签:

创新

rgbw4k

lg

环保电视

it

分类: IT科技

       2012年的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4K”一词俘获了无数消费者的芳心,4K画质是真心的好,3840×2160的超高清分辨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清晰真实的屏幕世界。4K前景一片辉煌,4K市场也热闹非凡。只是4K始终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像素点越来越密集,屏幕的透光率变得越来越低。观察:创新缔造完美4色4K硬屏

 

        屏幕的低透光率会有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若保持背光源功率不变,则画面亮度变低,从而影响画质效果。

        亮度对于面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画质呈现上是核心因素之一,这个人的视网膜构造有关。视网膜中负责识别亮度变化即感光和光水平的视杆细胞约有9000万个,负责辨别颜色即视色素的视锥细胞约有600万个,是视杆细胞的十五分之一,这样的细胞结构使得人观看电视等视觉产生过程中,相比色相的变化,对亮度变化的感知更敏感。如下图:

观察:创新缔造完美4色4K硬屏

 

      在同样间隔的白、绿、红、蓝的模块中我们更容易区分的是白黑间隔的模块,而蓝黑模块最不易区分,从远处观看时蓝黑间隔更像是一片蓝色。这是因为白色的亮度最高,其次是绿色、红色,蓝色的亮度最低。

      而且,高亮度的面板更易实现HDR电视。现有的液晶电视在实现HDR技术时,硬件上的难点在于亮度,要呈现HDR电视的1000nit亮度,RGB 4K技术非常困难,而RGBW  4K技术在结构上比RGB  4K技术的亮度高1.5倍,所以与HDR技术更为合拍,也更容易实现HDR电视。

观察:创新缔造完美4色4K硬屏

 

       二是,若要保持画面高亮度,则要加大耗电量,不利于节能环保。

      屏幕的透光率降低,则亮度随之降低,而若要保持亮度不变或者进一步提升亮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背光源,这就加大了电视的能耗量,与节能环保的公益理念背道而驰。

 

      LG Display始终坚持环保生产的理念,也始终在为环保公益做着不懈的努力,荣获国内首个“绿色制造”认证更是说明了这一点。作为世界领先的面板厂商,LG Display另辟蹊径,大胆创新,打破传统RGB技术,创造性地在红绿蓝三原色结构中加入白色子像素,构成RGBW4色结构。白色对背光源的利用率最高,因此RGBW  4K面板拥有更高的透光率。一个白色子像素的亮度等同于红绿蓝亮度之和,亮度得到提升,画质自然也得到了提升,画面更鲜活亮丽,色彩更丰富,画面更自然;而且亮度增加了也就解决了高能耗的弊端,RGBW  4K与RGB  4K相比,最多可节省38%的耗电量,是节能环保产品。

 

      RGBW 4K技术凭借其在画质和节能方面的优势,在纷繁复杂的4K市场迅速取得了差异化的胜利。不过,一种新事物的产生总是赞美与质疑并存,有些人认为RGB  4K技术才是真正的4K,而多了一个子像素的RGBW  4K技术则是伪4K。面对大家的质疑和不理解,国内外权威机构先后给出了权威认证:

      早些时候,RGBW 4K技术已获得了Intertek的UHD/4K有效分辨率认证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CESI)的4K认证:

观察:创新缔造完美4色4K硬屏

 

(Intertek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认证书)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更是经过严格评审,得出“LG Display RGBW 4K技术符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4K超高清终端显示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是实现4K超高清显示的一种新型技术”的结论。

 

观察:创新缔造完美4色4K硬屏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认证书)

        技术已成为了市场新宠,国内彩电巨头创维、康佳及长虹等厂商均应消费者需求广泛使用了RGBW  4K技术,推出了广受市场好评的RGBW  4K产品,如创维G8200系列和E710U系列、康佳易TV8800系列和TV9800系列、长虹C6000等。RGBW  4K产品的相继推出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的选择,RGBW  4K成了4K普及时代浓墨重彩的点睛一笔,在未来将有力推动4K普及化。(编辑/陆伟  2014.10.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