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一定要懂的4个社交技巧

标签:
陆伟年轻人成功社交技巧礼节礼仪教育 |
分类: 感悟心情 |
一:你的外表会说话--首因效应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接近一个好机会并不难,难的是抓住这次机会。
要抓住成功的机会,有时候只要一眼就够了,因为第一眼往往注定了结果的好坏。比如,很多年轻人都相信在面试中,自己很可能会因为不得体的穿着和举止而遭到拒绝,因而在面试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保持自己的服饰整洁得体,对着镜子精心"演练"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各式各样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对他能否获得成功的机遇也有一定的影响。生活中,有许多优秀的“千里马”,由于没有给“伯乐”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而被认为是普通马,而与成功的机会失之交臂。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第一印象的定律,叫首因效应,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会对其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对后面获得的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由于人具有保持认知平衡与情感平衡的心理作用,人们倾向于使后来获得的信息的意义与已经建立起来的观念保持一致,为此,人们对于后来获得的信息的理解,常常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二:人际交往收支平衡--跷跷板定律
很多20几岁的年轻人,由于从小家庭环境优越,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宠爱,很容易陷入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走入社会后,其他人也会像父母一样围着自己转,其他人有什么好的事情都会想着自己,自己遇到了困难,别人都会像父母一样义不容辞地出手相助。他们很少去考虑,“别人为什么要对自己好”,"别人凭什么要帮助自己"这类问题。
其实,以自我为中心,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障碍,它会阻止你的人际关系正常发展。因为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任何事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因此,这类人缺少朋友。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人踩跷跷板一样,和谐相处就要保持双方支出的平衡和对等。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那么就会像跷跷板 一样失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跷跷板定律。
三:不要强加自己的观点--投射效应
你喜欢吃什么,便以为你的朋友也喜欢吃什么;你喜欢穿什么衣服,便认为你的朋友也应该喜欢穿这样的衣服;你自己是个思想狭隘的人,便以为你的朋友也不大度;你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便认为所有人都是好人;你害怕失去,便以为所有人都不能放下……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简而言之就是,你总喜欢以自己的认知标准去衡量他人。这种认知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射效应。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着牌子在大学里走动,并且,他们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子的大学生们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这个结果表明,这些大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去了。
我们经常会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所以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也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
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和行为不理解。你觉得某个人的想法“大胆而不可思议”的时候,其实是因为你自己不敢去冒险;你觉得某个人的生活不应该那么“忙碌”,是因为你自己过惯了清闲的生活;你感到某个人不应该那么“固执”,是因为你自己太容易妥协……
其实,当你说别人“不可理喻”的时候,是因为你自己不可理喻。
四:交往越多越亲密--邻里效应
所以,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事情。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被叫做“邻里效应”。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关于“邻里效应”的实验。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这是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纯属偶然,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 搬进去,因此具有随机性。调查时,所有住户的主人都被问道: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 统计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和隔壁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可见,与人交往得越多,你们的关系就越亲密。因此,有个心理学家开过这样一个玩笑,他说:“如果你想追一个女孩子,千万不要每天都给她写信,因为她有可能因此而爱上邮差”。
因此,我们要想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需要主动与人多接触,多联系。每与人多接触一次,他人对你的印象就更深一点。
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或许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困难的是,不知道如何主动跟人联系,如何主动与人保持联系。也有很多年轻人委屈地说:“我不是不友善,我只是太害羞了!或我很好相处,只是不好意思找你”。的确害羞或不好意思都是我们与别人沟通的“心理障碍”,我们一定要把它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