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甘肃天水妇女李某受网上“偷菜”游戏误导,上演现实版偷菜闹剧因违法被拘留罚款。同时文化部又陆续接到国内各个省份市民电话投诉反映“偷菜”游戏对孩子和成人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偷菜”对社会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近日,文化部官员对此回应称,“偷菜”的游戏功能或将取消或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良。(据:南都网消息)
天水的现实版闹剧,让我们再次对“偷菜”予以关注。近年来,一场“全民偷菜”的时尚飓风悄然而至,席卷大江南北,风靡长城内外。随着工作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大,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步萎缩,越来越多的“菜农”在“被偷”与“防偷”中乐不思蜀,流连忘返。
百度搜索一下偷菜,各类信息接踵而至:《南京儿童医院医生偷菜延误致死案》医生是人类天使还是人间地狱;《QQ农场忘偷菜怀孕女子遭男友抛弃》谈的是恋人之间的吸引,还是偷与被偷之间的吸引;《迷上开心网断闸去偷菜》讲的是邻居之间的偷菜真是故事……,这些事情足以证明偷菜带来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作为一种消遣性游戏,“偷菜”功能本无可厚非。不过,它所潜伏着的种种危机却让人不敢叫好。“偷菜”是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度”,势必会出现许多人间闹剧。
《浙江日报》曾经报道过,两名女公务员上班“种菜”被辞退。“种菜门”是偶然还是必然?一条短信让群众擦亮了眼晴:“半夜偷菜忙,定是工作狂;种菜算得细,说明懂经济;被偷还种菜,提拔要加快;被抓不撞墙,一定是栋梁。”企业也是这样,不少老总和高管将“偷菜”看成是工作效率骤减的“罪魁祸首”予以封杀。当“偷菜”成为一种习惯后,危机体现在日常工作的少作为上。笔者公司虽然能上网,但是对一些网站给予屏蔽,显然QQ空间,农场等游戏肯定是封杀的对象。
“偷菜”族开心指数上升的同时会不会引发健康指数下降?替人“偷菜”会不会由钟点工蜕变成为一种新兴职业?网络倡导的善意“假偷”会不会演变成现实世界的“真偷”恶果?这些疑问,都在左右着人们的伦理价值取向。闹剧给了我们答案。
当然,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乃至沉溺于“偷菜人生”不能自拔,有此类游戏设置中令人欲罢不能的“诱惑陷阱”之因,但是还有很多“上瘾”因素是无法从游戏本身中得到答案的。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是因为这款游戏才无聊,而是游戏氛围迎合了人们某种情绪,加剧和放大了这部分无聊情绪。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能看出不管是去年年底传出的文化部下令改
“偷菜”为“摘菜”,还是如今发布的或将取消“偷菜”的消息,都不可能治愈线上线下戏里戏外的“集体无聊化”和“社会性焦虑”。哥偷得不是菜,偷得是寂寞。
偷菜几乎在使用网络的各个阶层中风行,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素养的人普遍痴迷,若说是发泄压力,显然这里有着社会集体性焦虑。总之,游戏只是一个载体,借此遣怀,一浇心中块垒的,可以是偷菜,也可以是钓鱼,可以是任何一种契合社会情绪的游戏或文化产品。文化部即使取消了“偷菜”游戏,还有千千万万的游戏被人们去痴迷,所以文化部不是简单的取消一个游戏而已,而是要健全文化教育机制。欲治“偷菜”瘾,不应机械地从游戏本身着手,而要消弭游戏狂热背后的社会土壤,改良民众的心灵环境,才是避免此类事情发生的根本之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