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冶长不在,怎知鸟啼哭

(2011-06-11 06:02:58)
标签:

公冶长

湖州

《唐诗纪事》

绿叶成荫

宝玉

文化

分类: 原创:有关红学

http://my.hersp.com/dat/2010/04/02/23/09/54198.jpg

公冶长不在,怎知鸟啼哭

——读《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有感之一

晨得柳

    老太妃驾薨,三七乃入慈孝;黛玉亲薛妈,姊妹呼之切;优伶概蠲免,芳官归宝玉;清明例祭祀,宝玉观园之修竹、剪树、栽花、种豆、植藕。

    老太妃薨,总不能歌舞升平,不悲亦悲;黛玉亲薛妈,虽切却切之有因;清明即使无雨,也叫人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宝玉由紫鹃“唬”出的病刚愈,心中还是氤氲得如同清明的时节,放不得阳光灿烂。湘云的“快把这船打出去,他们是接林妹妹的”一席话,又勾起了宝玉对黛玉的思念之情。

    曹公用一些事件来衬托宝玉的心情,致使宝玉达到情致至深的程度,让读者进入宝玉的情志中去,而产生感叹与感慨,而达到自然入境的地步。

    且看作者描述宝玉的发现——“宝玉便也正要去瞧林黛玉, 便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落花”这是美好的失去;“叶稠”、“小杏”这是时态的变幻。用“绿叶成荫子满枝”一句概括人生转眼即逝的韶华与终究的无奈。

    “绿叶成荫子满枝”:“绿叶成阴子满枝”是形容失去恋情的懊悔,今人用作以前认识的女孩已结婚生子,成为他人妇。
    载《唐诗纪事》,杜牧早年游湖州,参观民间水戏,路见一个小女孩,长得十分可爱,因年幼而未娶。后十四年,杜牧任湖州剌史,想要娶她,却早已嫁人生子。惆怅之余,作此诗,题名“叹花”,其实“叹女”,“绿叶成荫子满枝”的公冶长不在,怎知鸟啼哭
“子”双关果子与子女。
    出自杜牧的诗,全:“欲去寻春去罗迟,不需惆怅怨芳时。狂风荡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另有说法:唐诗人杜牧《叹花》诗: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据《唐诗纪事》杜牧游湖州,见一少女十余岁。因与其母相约十年后来娶。十四年后杜牧为湖州刺史,其女已嫁并有二子。杜叹作此诗!
    杜牧之约,为迟四年而遗憾!其女已嫁无可厚非,若迟四十年!纵女不嫁又当如何?相传吕洞宾修道时,在一药店遇一名牡丹的姑娘,为其漂亮而动凡心……数十年后洞宾道有所成,又过药店见一老妇弯腰驼背。细问之下才知是牡丹一生待阁闺中……洞宾顿悟入深山而不知所踪。可见情的真正含义尽在东风吹花而落之时!

    宝玉又想起了邢蚰烟嫁人,免不了从看到的花落而想起到叶稠而结子,再从结子到子落而枝空。看原文:“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 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 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 正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由于最后想到的鸟啼,又就发挥出下面的想法:“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 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宝玉借着鸟的啼鸣来想象人与人的情感和时光的无情。这里引用了公冶长识鸟语的故事,加深人们对宝玉内心世界的理解。

   公冶长不在,怎知鸟啼哭 公冶长公冶长(前519-前470),孔子学生。公冶氏,名长,字子长、子芝。春秋齐国人,亦说鲁国人。孔子的女婿。

  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论语》中的《公冶长》:《论语》第五篇名为《公冶长》,首章曰: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éixiè,绑犯人的绳索)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大意: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本篇共二十八章,内容以评论人物为主。所评既有孔子门徒,也有其他历史人物。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仁”的要求相当高,绝不轻易以“仁”许人。本篇还有一些内容反映出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即主张勤奋不懈。“好学”也是孔子评价人物的一条重要标准。

    传说故事:

《公冶长懂鸟语》

    孔老夫子的七十二贤中,有个识鸟语的,这个人是个打柴郎,复姓公冶,名叫长。公冶长家里只有母子二人,十分贫寒。他从小就很聪明,经常跟母亲到山上打柴。有一天母亲生病,不能上山打柴,可是家中又无米下锅,小小年纪的公冶长心里很难过,他就背着母亲,拿着砍刀和绳子偷偷地上山去了。

  公冶长自己来到山上,感到很孤单,心里有些害怕,不由得就哭起来。哭声越来越大,惊动了山上的小鸟,都嗡嗡从远处飞来,落到公冶长的身边。公冶长看着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这么多花花绿绿的鸟,感到很奇怪,这时有一只羽毛乌黑的鸟在说:“你哭啥?你哭啥?”小公冶长更纳闷了,心想:鸟怎么还会说话呢?因此就说:“你是什么鸟,怎么也会说人话?”“我叫八哥,生来就会说话。”公冶长心想:鸟能学人说话,那么说,人也能学鸟说话了。这时八哥又问:“你叫什么名字,为啥在这里哭啼?”小公冶长就把自己的名字和母亲生病以及到山上打柴害怕的事告诉了八哥。八哥和其它的鸟听了后,都觉得小公冶长怪可怜的,然后齐声说:“我们大家同你做伴帮助你拣柴。”小公冶长听了很高兴,他也不害怕了,就和鸟一起拾起柴来。公冶长不在,怎知鸟啼哭
    他一边拾柴,一边看着这群鸟叨着一根根柴棒朝他身边堆,不一会,就堆成一座小山。公冶长用绳子捆好柴禾要回家,这时八哥不知从那里叨来一串花生,给小公冶长,叫他带回家给母亲治病。小公冶长很感激,背着柴,提着花生,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群鸟,回到家时,天快黑了,母亲问他去哪,到这么晚才回来。他就把上山的事讲给母亲听,善良的母亲将他紧紧地抱在怀里,不由一阵心痛,接着就大串大串的泪珠落在小公冶长的身上,从此以后,小公冶长每天都到山上打柴,经常和这群鸟玩,还常常学着鸟的叫声,这样时间长了,小公冶长不知不觉竟学会了鸟语,懂得了鸟音。

  几年后,小公冶长已长大成人,他仍然每天上山打柴,同这些鸟一块戏耍。一天,突然听到乌鸦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獐,你吃肉来我吃肠。”公冶长听后跑到了南山,果然看到有只死獐。他把死獐拖回家里剥了,然后把獐肉煮熟吃了,可是他忘记了乌鸦的话,把獐肠子埋了。乌鸦很生气,认为公冶长不够朋友,就想报复他。时隔不久,这天公冶长正在山上打柴,突然乌鸦又说:“公冶长、公冶长,北山有只死绵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听后,又往北山跑去。在很远的地方,他发现一堆人围着看什么,他以为又是一只死绵羊,恐怕被别人拖去,就喊:“你们别动,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当他走近一看,躺在那里的不是死绵羊,原来是一个死人(当时他还提把刀)。围观的人们把他捆了起来,送到县衙。到了县衙大堂,县官问他为什么要打死人。公冶长申辩说:“这个人不是我打死的,我也不知道谁打死的。”于是他将事情的经过向县官讲一遍,县官听了,暗说:“人怎么能会鸟语?”他怕公冶长撒谎,就叫差役背着公冶长,逮一个小燕子装在一个笼子里,提到大堂上,这时老燕子飞来,在外面乱叫。县官就问公冶长:“外边燕子说什么?”公冶长就说:“禀告大人,外边的燕子在说:我一没有得罪你,二没碍着你,为什么把我的孩子关在笼子里?”这时县官才真正相信公冶长懂得鸟语,确定他没有杀人,就把公冶长放了。

    孝慈县:县名乃作者虚拟,取孝于亲,慈于下之意。《论语集解》:“包咸曰:君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则民忠矣。”脂砚斋在县名下批道“随事命名”即为此意。小说中写老太妃甍,“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之功”,“这陵”分明指清东陵。按清东陵坐落再次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的马兰峪,东南至遵化县城六十里,西南至北京二百五十里,众诰命等随灵车而去,来往确得十来日之功,正相符合。作者写此书时,东陵已有顺治爷的孝陵、康熙的景陵和一些皇后嫔妃的陵园。若确是如此,“孝慈县”即指遵化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