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太君破的是什么“陈腐旧套”
——读《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有感之一
晨得柳
元宵节,贾母命歇戏听书,女先生儿放凳递弦抱琵琶。贾母问来了残唐五代故事《凤求鸾》算是新书,且看女先生儿是怎样为贾母介绍“书”的内容的:
“这书上乃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
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家,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名唤王熙凤。”且不说凤姐名讳与不讳,接下又说:“这年王老爷打发了王公子上京赶考,那日遇见大雨,进到一个庄上避雨.
谁知这庄上也有个乡绅,姓李,与王老爷是世交,便留下这公子住在书房里.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金小姐.这小姐芳名叫作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女先生儿的书没等介绍完,贾母便……
由于贾母知书达理,也同是大家闺秀、书香门第出身,对于《凤求鸾》所谓“新书”不以为然。未等女先生儿介绍怎样,便知道出《凤求鸾》的结果来:“怪道叫作<<凤求鸾>>.不用说,我猜着了,自然是这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以上是作为对“新书”《凤求鸾》内容的了解。
先是了解事物的内容,再才是通过事物的内容进行批评,得出自己对此事物的看法。下面就看贾母对此新书的看法怎样,然后再体会贾母对编书人的用意之分析,或者说是导致“新书”《凤求鸾》之类产生的原因。
贾母对所谓“新书”《凤求鸾》之类的看法: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以上看法首先揭示出了当时所谓“书(包括很多文学文艺作品)”的俗套:一、都是书香门第,父亲当官为宦,生一个小姐视如珍宝;二、“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三、“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揭出了所俗,再进行批判:一是对写女的批判——“……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二是对男的批判——“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最后总结了“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贾母又举出一事例来批评“书”的“前言不答后语”。如“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贾母评完“书”后,又找出了编书者这样编书的原因: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
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
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
曹公利用贾母在这里评“书”,是有其几方面的意义的。一是反映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书”确实是很俗气,说书讲古总是离不开“女先生儿”所讲的基本内容,但这里的内容对平民百姓来讲,由于他们平时很少了解,却觉得新颖。二是反映封建统治者不愿意听那些抖落自己丑事的“书”,所以贾母尽力驳斥,找出“书”中的缺欠来。三是借用“此地无银”的方法揭示出封建官府中的形形总总的丑态。四是真正讽刺那些庸俗的“书”作者,只图得热闹,不顾“书”的内容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胡诌一通,“前言不答后语”。五是映射大观园里的情景。综上所述,我们可看出曹公写作思路是多么的宽广,用意是多么的广泛。
谢谢读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