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读《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有感之二
晨得柳
本回之前描写宝钗黛玉长期争风吃醋,有一天宝玉突然发现她们之间的关系和
好了,心里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作者在本回中有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描写:
一时宝钗姊妹往薛姨妈房内去后,湘云往贾母处来,林黛玉回房歇着。宝玉便找了黛玉来,笑道:“我虽看了《西厢记》,也曾有明白的几句,说了取笑,你曾恼过。如今想来,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来你讲讲我听。”黛玉听了,便知有文章,因笑道:“你念出来我听听。”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黛玉听了禁不住也笑起来,因笑道:“这原问的好。他也问的好,你也问的好。”宝玉道:“先时你只疑我,如今你也没的说,我反落了单。”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
了."
曹公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孟光接了梁鸿案"和"小孩儿口没遮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似乎有点莫名其妙,弄不清他们二人说的是什么。但宝玉、黛玉二人之间却能心领神会,都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
曹公让宝玉说的“孟光接了梁鸿案”,是反用举案齐眉的典故打趣黛玉。举案齐眉典故出《后汉书·梁鸿传》: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说的是东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后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孟光从不摆富家小姐的架子,每次给梁鸿送饭时,都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显示对丈夫非常敬重。举案齐眉典故的意思是形容妻子恪守妇道,敬夫如宾,不是夫妻间互敬如宾的意思。典故中明明是孟光举案,梁鸿接案,本回中宝玉却反说孟光接了梁鸿案,变成了梁鸿举案,孟光接案,显然是反用典故,意思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什么时候梁鸿开始为孟光举案,夫妻关系竟变得如此相敬。
曹公在这里并非让宝玉直接使用"举案齐眉"的典故,因为宝钗和黛玉之间并非夫妻关系,如此用典不伦不类。书中明明交待,宝玉所说的"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句话,出自《西厢记》《闹简》一折。这么反用典故,并不是宝玉发明的,而是套用的《西厢记》人物的台词。宝玉套用这句台词的意思,重点不在"孟光接了梁鸿案",而在于"'是几时'三个虚字"。
查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里写道:"[三煞]他人行别样的亲,俺根前取次看,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为头儿看: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这段话是戏中红娘的唱词,由来是这样的:红娘将张生求爱的书简传给莺莺,莺莺假作生气骂了红娘,又让红娘把自己的回信捎给张生,并交待信中是责备张生的内容。张生看了信后告诉红娘:小姐骂我都是假,书中写的是"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意思是著我今夜花园里来,她给我留门,约我和她"哩也波,哩也罗。"红娘知道自己受了莺莺小姐的骗,被耍了,才有此一番指责莺莺小姐的唱段。
红娘的这段唱词中所说的"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也不完全是"举案齐眉"原典的反用,而是借孟光梁鸿的故事指责莺莺小姐弄虚作假,原来张生恭恭敬敬给你写信求爱你骂我,现在你又反过来低三下四给张生写信约会人家。正因为如此,红娘才故意反说"梁鸿举案,孟光接案",意思是把关系弄颠倒了。并指责莺莺小姐偷着接受了张生的求爱信不让我知道,自己回信内容也不告诉我,耍了我后还委屈我:"他人行别样亲,俺根前取次看。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 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