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钗一曲引禅机
——读《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有感之一
晨得柳
宝钗十五岁生日,她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一戏,可宝玉最怕这热闹,这就引出一曲《寄生草》来,宝玉巴不得喜欢这个,宝钗就将此曲读来,且看此曲:
慢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且不说宝钗究竟是何用意,“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这也许是作者无意,听者有心。此曲正点到宝玉的心坎里了,正合宝玉参禅之心——正所谓看破了红尘。
人正是在不得意时才有深想,人生不得意事十有八九,浅薄之人只是迁怒罢了,渊博之人横竖是要想尽人生顺逆之处,复而得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之说。宝玉占偈也不单纯只由自己爱情不顺之事,这里只是拿爱情之事来说事儿,看尽社会、家庭的昏暗,更倍觉人生的无望。下面就看宝玉听完宝钗《寄生草》一曲后,再加上爱情龌龊而占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事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此偈的大意是:人们想相互理解,但人本身及人与人的关系是虚幻的,对一切采取虚无的态度才是正确的。看来宝玉此偈与宝钗的《寄生草》其意吻合,都有同一个世界观——世上对人来说无非是虚无缥缈的一场梦,浮生在这样的境地里着实的空虚而无趣。再加上爱情的不得意,宝玉又有一词被宝钗、黛玉读到,也倾述心中的不愉快,逐使钗、玉二人得以理解。且看这首词:
无我原非他,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宝玉从厌倦人生,到底提到自己平时是多么地关心诸位姐妹,但是到头来却难以得到理解,常常遭到难堪,深表对他们的不满情绪。
宝玉本来对佛道就是有悟性的,这在前多少回中已经表露,如这次宝钗所提,就更加引发了宝玉的感悟,小者对爱情、大者对人生都抱有无望的内心世界。
谢谢读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