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官俗国体所缚
——读《红楼梦》第十四回有感之二
晨得柳
本回为什么取名“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只因为北静王权大吗?或写北静王的事迹多吗?或北静王送的礼品多吗?我想这些都不是。那么为什么要把北静王的名字写在题目里呢?这里值得我们读者深思。
首先我们看一看书里对北静王身世及人品的描述,然后再理解曹公的写作用意。
送殡(可卿之殡)时其他公侯暂且不细谈,单讲四位郡王都为此殡设下路祭,就像书中所说“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王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经郡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看来四郡王之中,唯有北静郡王的祖上功劳大,功劳大那是荣耀,功劳大总比功劳小要好,古今一样。“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人的年龄与长相确实很重要,可“情性谦和”的人品更为重要,俗语说:“交人交心,浇花浇根。”“近闻宁国公冢家孙妇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难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已曾探丧上祭。”就看这几句介绍,北静王不忘祖上当年之情,不分姓氏,用俗语说,那叫讲良心。也是北静王的优良品格;“不以王位自居”,更说明北静王为人的谦和的性格特点。“如今设路奠,命麾下各官在此伺候。”——说明对人恭敬;“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以毕……”——说明以公为先;“水溶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说明他平易近人……
当宝玉欲会见北静王水溶时,“那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赞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不为官俗国体所缚。”读到这句话,这让我们真正认识到北静王水溶不但为人谦和,为政更是清廉,不落时弊俗套。所谓“官俗”不就是买官、卖官、贪赃枉法之类的解释吗?所谓的“国体”不就是黑暗的社会制度吗?曹公在此回中寥寥几笔,近似略写,可真正表现了一位朝廷君主之下的忠臣形象、正义之躯。自第一回至此回虽然写了不少官事,这还是曹公第一次肯定北静王水溶这样的好官。北静王久慕衔玉之人,衔玉之人又久仰北静王水溶,看来也有天下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曹公赞扬一个当官的,没有用长篇大套,只简短的十个字——“不为官俗国体所缚”,就抒发了自己对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极度不满,对清正廉洁的好官的可求。
再者,曹公已在第一回中以“毫不干涉时世”为暗示读者,因此就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诸如北静王水溶之类的清官在与那些贪官进行针对性的比较之事,一是艺术性上的创想,二是回避文字狱的扼杀,还望网友与鄙人共悟其理。
谢谢读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