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访者与上访者到底谁该“去吃屎”?
(2014-07-14 22:28:14)
标签:
上访截访 |
7月11日,浙江苍南县一位上访者在与龙港镇信访办一工作人员通电话的过程中,言语发生冲突。后者随即通过单位短信平台编写辱骂短信,对上访者说“贱人去吃屎吧”。此事经微博曝光过后,引起公众热议。其后,龙港镇信访办回应此事时称系工作人员挨骂后还嘴,已对涉事工作人员进行批评,并要求其向上访者道歉。(7月14日《南方都市报》)
偌大一个中国,每天都在上演接访者与上访者之间的故事。信访办本是蒙冤受屈的上访者希望所在,然而,不知道有多少上访者最终带着悲伤和失望走出信访办的大门,即使在走出信访办大门时怀揣着信访办给的似乎可以解决问题的“丹书铁券”,但在找到相关部门时,迎头泼来的依然是一盆冷水,好不凄凉。
信访办打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注定了这个部门的尴尬地位。试想,如果信访办真能解决上访者的问题,还需要这个部门作甚?因为上访者大可以直接找相关的职能部门解决问题,而犯不着如此拐弯抹角。信访办重视的问题,最终要解决还是得其它部门出手。由于信访办不是钦差机构,权力无法凌驾于其它部门之上,所以,长期重复上访的大有人在。
上访者锲而不舍,在同情他们的人看来,这是有法治意识,有抗争精神,但在信访办看来,这是找麻烦。一旦每位上访者都不到黄河心不死,信访办的工作人员岂不是个个都要累得焦头烂额?这不,苍南的这位上访者仅仅只是与信访办的工作人员通话,就让接访者不耐烦了,两人最后发生言语冲突。原以为冲突随着电话的挂断而结束,没想到这名接访者竟然堂而皇之地通过单位的短信平台编写短信,让这位上访者“去吃屎”。
在这名接访者的眼中,上访者成了“贱人”。设想两人电话交锋时的情景,相信双方都有错。但是,接访者毕竟是吃皇粮的,而上访者实际上就是他的衣食父母。上访者如果语言不文明,接访者大可不必动怒,更不应该口出恶语。如果上访者骂人,接访者就该回骂,那这样的接访者有什么资格“为人民服务”?
这些年,公务员考试成为一道奇异的风景,即使是招一名基层的公务员,也要求有大学本科学历。可是,当我们去公职机关办事的时候,不难发现,越是基层的工作人员,素质就越低。且不谈其言语是否符合要求,就那一双居高临下的眼神,就足以拉开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上访者当中,的确存在极少数无理取闹者,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上访者都是通情达理的蒙冤受屈者。即使有时候上访者言语过激,也是因为自己被当作皮球踢来踢去的情感宣泄,或者是对接访人员态度恶劣的一种自然反应。接访者骂上访者是“贱人”,让上访者去“吃屎”,即便是上访者有错在先,这也是超越了底线。
众所周知,骂人吃屎的潜台词就是骂人者认为被骂者是狗,因为只有狗才吃屎。人狗本不同类,但是从人格上讲,有些人可能和狗相似,甚至连狗都不如。信访办未能公布接访者与上访者的电话交锋录音,只是说这名接访者是回骂上访者,可公众并不相信这种说辞,因为没有证据证实,而截访者的恶俗辱骂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根据这种事实判断,这名接访者才是该“去吃屎”的“贱人”。
按说,这样的接访者应该立即被清除出公职人员队伍,否则,会导致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流失。遗憾的是,在事发过后,信访办只是轻描淡写地处理了这名接访者。仅仅只是对其进行批评,并要求其向上访者道歉。到底有没有道歉,至今没有下文,估计即使他硬着头皮道歉了,也是口服心不服,等下一次对哪位上访者看不顺眼时,又会旧病复发。
从实际情况看,信访办只是给了上访者画了一块大饼,能够通过其讨回公道者寥寥无几。很多上访者不仅不能讨回公道,反而在上访过程中遭到公职人员的羞辱,甚至被打入另册,频频被警方以“非法上访”为由拘留或关进疯人院,从这种意义上讲,信访办有时候实际上充当了引蛇出洞的诱饵,让地方上对谁是所谓的“不稳定因素”一目了然。
要想避免上访者被接访者辱骂,除了要对这种不雅现象厉声谴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制度性的建设,切实改变公职机关和公职人员的形象。当权力真正被关进笼子里时,官民才能一家亲,才能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遏制上访现象,让信访成为历史,让法治开拓未来。
2014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