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民证”为何在武汉遭市民哄抢?

标签:
武汉长江网长江商报报道民族感情旅游 |
湖北恩施利川的“我靠重庆”广告词风波刚刚尘埃落定,同为该州推出的“凉民证”又刮起了舆论旋风。其实“凉民证”并非新闻,而是旧闻,早在去年7月12日,“凉民证”就已经问世,《长江商报》、《楚天金报》、长江网等武汉多家媒体均发报道为“凉民证”造势。(7月12日《武汉晚报》)
“凉民证”在去年问世的时候,虽然武汉媒体多有报道,很多报道都是非常正面的,但并未引起其它外地媒体的重视,所以,“凉民证”的话题远不如今天这么火。记得在去年的8月2日,《长江商报》有一篇题为《千本恩施旅游“凉民证”武汉首发被哄抢》的报道,报道中称“限量版1000本恩施旅游“凉民证”在武昌光谷步行街首发,遭到市民哄抢”。可见,武汉市民对该证并不反感,反而是求之不得。
虽然该报道上既有记者的署名,又有通讯员的署名,但是,看完全篇报道,便不难发现,说这篇报道是广告更贴切,因为里面的广告成分更多一些。里面对“凉民证”的用途和好处进行了详细介绍,持该证可获得17个景区的半价门票可以说非常诱人。长江网对“凉民证”的报道就更加露骨,去年的8月24日,长江网发布了题为《湖北恩施“凉民之旅”受好评》的报道,其中引述章女士对“凉民证”的感受:“从恩施回来之后,导游给我们一人发了一本‘凉民证’,并盖有去过景区的印戳,十分具有纪念意义!”。
在面对今年舆论的炮轰之时,武汉媒体显然选择了做缩头乌龟,不再敢于给予“凉民证”正面报道,反而是一齐对“凉民证”发起质疑。据笔者了解,武汉媒体的假新闻甚多,比如男博士和女硕士结婚没有发生过性关系的报道,就是赤裸裸的假新闻,还有城管革命带来良好空气等等,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几年前,武汉大学曾出现过学生驱赶和服母女的事情,此事一经媒体曝光,就引发了舆论的激烈争议,虽然有不少人赞同学生的举动,但是,主流观点仍然是对此持批评态度。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狭隘民族主义的危害性,所以才会对这种举动挥起大棒。
令人悲哀的是,虽然上述事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在武汉这座城市依然阴魂不散,有这种思想的不仅有普通市民,更有重点高校的教授。比如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舒伯阳对“凉民证”的解读就非常狭隘,他不知道很多东西可以见仁见智,如果非要将“凉民证”和“良民证”联系起来,为何就只能解读为是在伤害国人的民族情感,而不能解读为对国民勿忘国耻的期望呢?
当听到“凉民证”的时候,的确会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当年侵华日军的良民证,不过,因为两个“liang”只是同音不同字,所以,硬把它说成伤害了国人的民族感情是一种过分解读。其实,笔者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种勿忘国耻的提醒方式。武汉市民之所以哄抢“凉民证”,显然也不是因为不爱国。今天看到报道称恩施州旅游委矢口否认曾发放“凉民证”,其实看一看去年的报道就知道他们发放“凉民证”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不过,将“凉民证”解读为伤害民族感情太过牵强,所以,恩施方面完全不必为此而紧张。
2012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