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在荒芜系列之三】妈妈“走”了
(2012-05-03 12:52:1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家乡情深 |
家园在荒芜
——妈妈“走”了
“留守儿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吾村“开放”得较晚,2000年左右,打工潮才开始兴起来,但外出打工者多未结婚的后生。那时,我已上初中,班上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他们或跟着爷爷奶奶,或跟着亲戚。那时,我常羡慕他们周六、周末放假回家后无人管,可以想上哪儿玩就上哪儿玩,可以不干农活;还羡慕他们有较多的零花钱,可以不用背米到学校自己蒸饭,可以不吃干菜,上师母们摆的摊子上买饭菜。羡慕,是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中学年代,在那个我从未感受过父母离弃自己的年龄,我羡慕他们的“自由”与“富有”。
上高中时,村里外出打工的父辈们多了起来,我家虽穷,也缺钱,但是老爸还镇守着老家。我有点不解,以为老爸是个思乡的人。后来在老爸劝姑姑不要总是出去,不管孩子时,我才知道原来老爸是怕我和弟弟没人管。再后来,意识启蒙了,知道青春期是个“多事之秋”需要爸妈的爱与扶持,知道那些曾让我“羡慕”的同学其实并不快乐。为此,我对老爸的感激与钦佩更深一层。
“留守儿童”的问题进入到我的意识领域,不是因为它早已是社会关注农村问题的焦点问题,而是因为,学心理学之后,我越来越清楚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在个体一生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感受到家对个体人格的影响。然以心理学的理论及对家园的悲悯来审视今日之家乡,我感到恐惧。
留守儿童的年龄明显小了。那些正在上幼儿园、小学的孩子,难得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扮演着他们监护人的角色。可是,你知道的,这些五六十岁的叔叔婶婶,他们多是文盲,不说他们是否能够监督孩子们有质量地完成家庭作业,给孩子们一定的家庭知识教育,以衔接学校教育;就是普通的家庭教育,这些叔叔婶婶们也“忘记”了。都说,隔代“亲”,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总是慈爱的、微笑的,加之孩子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更舍不得管孩子,孩子要啥就给啥,孩子胡闹也笑呵呵地任由他,没有“不行”、“不可以”、“不应该”,没有责骂,更没有鞭打,只有无边际的宠爱、溺爱。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放肆没教养,越来越多的孩子“以为全世界都是他的”,越来越多的孩子让你感觉“怎么这么不懂事”,越来越多的孩子不知道感恩是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身在爱中却喊自己缺爱!
我不知道幼小的孩子,对那对只能在过年时才能见到的生身父母有多少概念;我不知道三四岁的孩子在爷爷奶奶们让他们对着电话喊爸爸妈妈时,他们是否真的知道什么是“爸爸”、什么是“妈妈”;我不知道这些孩子对那些从爷爷奶奶身边拉过他们,亲昵地对他们说“好儿子/女儿,叫妈妈/爸爸”的人有多少感情;我也不知道这些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后会怎样。我只是看到了爷爷奶奶们、爸爸妈妈们夸赞的声音“哎呀,我宝宝聪明、乖!”,然后赛给孩子一些零食;我不知道这样的“祥和”,这样的“知足”,能会随着时光的位移而继续。但我知道很多神经质,与不和谐的原生家庭有关;我知道,孩子们心理生病往往预兆着这个家庭的家庭模式有问题;我知道有人格障碍的人,多有一个不和谐的家;我知道日益严重的青少年问题,与家有关;我知道孩子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一个完整且充满爱的家。为此,我为那些留守的幼儿担心,我祈祷这些孩子能够适应“奶”妈、“爷”爸,能够在这种新型的家庭中,感受到家的抱持与温暖,继续健康茁壮的成长。我用“不完美的家庭不一定都会出神经质”来安慰平抚我那颗担忧、恐惧的心。
但是,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留守婴儿”时,我的担忧又起了。我看到很多年轻的妈妈,孩子一出生就让婆婆带,甚至连奶水都不给孩子,让孩子一出生就喝牛奶。我妈说:“天哪,这些年轻人真狠心,孩子只是借她们的肚兜一下,一生下来就像个负担一样扔给了婆婆!”。近年来,那些毒奶粉事件我们不说了,你也知道,但求我们这些只能吃牛奶的孩子福大命大吧!说说心理健康吧。母婴间的抱持关系、客体关系,是个体成长后人际关系的模板。若妈妈不是“足够好的妈妈”,不能敏锐地觉察幼儿的需要,不能及时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他们之间的连接就可能出问题,而这一问题关系模式就是以后人际关系问题、夫妻关系问题等的雏形。虽然,这里的“妈妈”可以指主要的抚养者,比如孩子的奶奶。但是,孩子起初那白板般的心灵是敏感的,外界的任何刺激都很容易在其上留下烙印,在类似妈妈的奶奶,和类似陌生人的妈妈之间,起初孩子那幼小的心灵能理解吗?他们会在这些关系中感到混乱甚至错乱吗?等孩子们意识启蒙了,知道生自己的其实真的是那个总是用零食来引诱自己叫妈妈的女人,他们会怨恨吗?他们会感到自己被抛弃了吗?他们会因此而感到自己没人爱吗?我不知道,但是,我想是有可能的。
去年下半年在一个中职学校实习,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很多孩子就是“奶”妈“爷”爸带大的留守儿童。从与他们的接触与沟通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漠然,对家的漠然,对同学的不信任甚至敌对;我看到了很多孩子只是把家当做免费的旅馆,把父母当做提款机,把别人的给予视作理所当然;我看到了他们那充满孤单与惆怅的文字背后,是对爱与信任的渴望。这些孩子才十五六岁,但是他们的心却早已关闭,说出的话、写出的文字往往让我这个老师感到他们像个看淡红尘的老者。我想,大概是这些孩子很小就练就了这身以“冷漠”、“无所谓”来自我保护的本领,不然不会这么“出神入化”!
或许,生活真的很难,现实逼迫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但是,那些有还不谙世事的孩子的人啊,请别丢下孩子太早太远,别让孩子太早孤——单,不然孩子迟早会“反抗”的。因为糖果不能代替拥抱,物质的给予不能代替可以其他的爱与关心,母爱与父爱也不能被任何其他形式的爱所代替;因为,亲子关系的维系靠得不只是血脉的牵连,更多的是身体力行的爱与平平淡淡的交流;因为钱可以以后再慢慢赚,但是孩子的长大是不等人的!所以,别让今天的省事,变成今后全家人的眼泪;别让今天孩子叫你一声爸/妈便获得的“知足”与“欣慰”,变成以后灯下无言的冷漠与欲聊而无语的陌生···
最后,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感谢他们不管日子多难、不管在家里这边赚钱多艰辛劳累,都始终对我和弟弟不离不弃,始终和我们在一起。另外,我想说,儿时的“苦育”,也让我们更懂得珍惜与感恩,让我们对穷苦有了更深的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