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续命汤

(2015-01-24 16:57:14)
标签:

杂谈

续命汤

续命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方药:[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约16克)。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原文: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读方笔记之一:此方际上就是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加减。但这个方子是出自《古今录验续命汤》,时间比张促景写《伤寒杂病论》早,更比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的四物汤早,是仲景所收集的验方。因此,我们说续命汤是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加减,正确来说,应该是这个方包含着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原理。

读方笔记之二:胡希恕与李可有不同观点。胡老认为,这个药方难以治疗我们平时所说的中风病,在临床上治中风病要慎用这个方子。胡老说,古人将脑血管意外认为风邪中人,有待思考。胡老更说,这是古人的错误认识,临床脑血管意外或脑血栓形成,若真以被祛风药治之,万无一愈。但实战大家李可却认为这个方子治中风很好,并曾用此方加减治愈其本人所患的中风病。疗效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李可用此方治愈过中风病,就说明这个方子能治中风病。

读方笔记之三:确有效果。我的一个朋友,也曾用此方治疗他年近八十的姑姑和年近六十的表哥,也取得较好效果。也证明了这个方子的疗效。

读方笔记之四:病位在表,关键在通。近日读毛进军所著《经方心得》,有进一步感悟。毛进军认为,中风病的病位在表,病机就是8个字:营卫郁闭,络虚邪滞。病机的关键就是“不通” ,因此,不论是外邪犯表,还是内伤出表,治疗上都要以表证为重点,就要用《古今录验》续命汤来治风为主,开泄表闭,透达营卫,祛风能络。

读方笔记之五:随证治之。以解表为重点治疗中风病,与六经辨证并不矛盾。表则解之,中半表里则和之,里则或温之或下之或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重点在表证,自然要用解表之法。

读方笔记之六:胡希恕与李可的治法,是在“通”的前提下的不同阶段治法。清代名医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卷二.中风》中说:“华岫云曰:凡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雍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各和。治法,急则先开关,继则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徐灵胎曰:此数语是总诀)”,读了这段话,有恍然大悟之感觉。在治法在,首先要解表,要先“开关”,先解紧急的病症,然后再“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胡老之治法,在于第二阶段:补气血,盈脉络通利。李可之治法,续命汤之治法,则在第一阶段,先解表,先“开关”。所谓“治法,急则先开关,继则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第一步,先“开关”,先解其表;第二步益气充血去瘀,再解其内。

读方笔记之七:以“通”为核心,表则解之。逊思邈在《千金要方.诸风》中说“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效如神”。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风第二》中说:“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逊思邈说的是大小续命汤能通治中风,有很好的效果。陈修园说的是治中风要以“通”为主,其中的闭证,首先续命汤。

读方笔记之八: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葛根汤等,都有过案例证明能治中风偏枯。其实质就是以“通”为主,其中又以解表为主。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也是以“通”为主,但却不是以“解表”为主,而是以“去瘀为主,在治法上应属第二阶段。

读方笔记之九:《古今录验》续命汤的主证是太阳伤寒,合证是太阴,兼内热。血虚,经络不通。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以麻黄汤为主,发汗解表为主;合麻杏石甘汤、干姜甘草汤、四物汤加减。总体是发汗解表、清里热、护胃气、活血通络。麻黄汤合麻否石甘汤解表清热,干姜甘草汤加人参护胃气,四物汤加减补血通经。以六经辨证析之,则是以太阳伤寒为主证,以有内热而胃气偏虚,血虚,经络不通为合证。从这个方子看出古人对客观用药的严谨态度,一切以机体反应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来选方用药,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病,用是药,做到对证用药,对病用药。本方中,以太阳伤寒为主证,就用麻黄汤;有内热,就合麻杏石甘汤;胃气偏弱,就用干姜甘草汤加人参;血虚则以当归补之,经络有碍则以川芎通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风
后一篇:外邪伤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