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城访友,虫兄和于哥

(2012-05-23 10:02:51)
标签:

北京行

博友情深

虫兄和于哥

杂谈

分类: 情感天地

    博友虫兄是老北京了,用他的话说,他的先辈来到北京,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他的博文,京腔京韵,娓娓而谈,因为大家在博客上来往有了一些时日,俺从中得以见识虫兄独有的“风采”。而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于“牛二”(牛栏山二锅头)和美食的一往情深,不厌其详,不但见之于文,而且均有他亲手拍摄的美图为证。读他的“说吃也上瘾”系列博文,美味勾魂,酒香四溢,一个北京爷们儿风趣幽默,仁义厚重的形象跃然纸上。更要命的是,他骨子里透着一种京味儿十足的文化底蕴,让俺们这些南方人几近痴迷。受其影响,俺家那位居然在偶尔一品之后,迷上了“牛二”,竟到了非“牛二”不饮的地步。俺就和虫兄开玩笑,俺到北京一定来找你,痛饮“牛二”,见证友情。虫兄豪爽应承,说来北京言语一声,喝“牛二”包在他的身上。

    那天,时近黄昏,与虫兄相约在南锣鼓巷见面。南锣鼓巷人流如织,熙熙攘攘,说也奇了,虫兄在巷口一露面,俺就在人丛里认出了从未谋面的他。虫兄看上去魁梧结实,一身紧凑休闲的打扮,像个正出远门的行者。大家略事寒暄,便一见如故。虫兄一边问俺逛景点和拍片的事儿,一边从背上的相机包内取出行头,好家伙,无敌兔加小白兔,设备就够高端、够专业了。说话间虫兄端起相机,不停地给俺们拍照。瞧他那专注的样儿,俺不禁会心一笑,眼前的虫兄,岂止是个摄影发烧友,他分明就是一个旷放潇洒的北京爷们。可能是言谈甚欢无暇他顾吧,这鼎鼎大名的南锣鼓巷好像没走几步就到头了。虫兄问俺们有什么计划,俺说,来到了虫兄的地界,就听虫兄的。虫兄一下子兴奋起来,说:“跟俺走,带你们去尝尝北京的美食。”街口拦了一辆的士,七弯八拐之后下车,折进一个店家,拿了一瓶“牛二”,再引俺们来到一家名叫“东兴”的酒楼。落座后,虫兄介绍说,这是个山东人开的酒楼,但北京人喜欢这馆子透出的北京味儿。不一会,菜上来了,醋溜鱼片,芙蓉鸡片,狮子头,干烧二冬,炝炒里脊干炸肉丸……满满地铺了一桌。俺说:“大哥,叫的太多了,吃不了浪费。”虫兄说:“每样菜都要尝尝味道,要不然就没有感觉,没必要都吃完,吃不完打包就是了。”面对虫兄的豪爽,真是没有说的。俺好久都不曾端杯饮酒了,面对如此气氛,也忍不住跃跃欲试。虫兄不怎么吃菜,不停的饮酒、劝酒,俺那口子更是与虫兄放开对饮。三杯“牛二”下肚,虫兄口中的“湘玲”也变成了“兄弟”。借着酒劲,虫兄聊开了他的曲折经历和人生理想,他曾是大院子弟,与一些现如今混在高层的名人是发小。“史无前例”的岁月开始后,正经只读了六年书便成了知识青年去了北大荒。摸爬滚打若干年后曲线回京,先在体制内工作,开始也好好儿的,后因种种纠结辞职下海,几经沉浮,终成正果,积攒下不俗的业绩和家底。他感慨道:“俺不图活个百十来岁,七十足矣!但俺要活出质量,决不能天天吃草。那些减肥、所谓为了健康天天吃青菜的事儿俺不干,俺要永远保持大荤、大酒、好茶、好烟一直到和这个世界说拜拜的那个时候儿。还是那句话,爱谁谁、爱咋咋,俺认命了,就这么着了,哈哈哈!”说实话,俺并不认同他的这一“崇高理想”,但实实为他的率性、豪爽、义气而深受感染和感动,不管咋样,俺眼前坐着的,是一位活出了个人样儿的北京爷们。

    说话间,“牛二”已经饮尽,虫兄似有几分醉意,又说了一会儿话,虫兄问:“兄弟,吃好没有?”“太好了,谢谢大哥。”一桌子的菜,还剩了大半,他便叫俺打包带走。出门时,正巧一辆的士停在路边,另一拨人欲开门上车,虫兄一个箭步上前,扒拉开那几个正待上车的乘客,拉开车门,回头笑着招呼俺两口子,“上车吧”,俺犹豫了一下,还是上车了,隔着车窗,见那几个被扒拉下车的乘客,正与虫兄面面相觑。

    本以为,与虫兄的相遇就此告一段落。第二天游颐和园时,又接到虫兄的电话,告知他联系了另一位博友于哥,说也想与俺们相见。俺有些犹豫,不是不想见面,而是怕太麻烦人家。倒是俺家那位打趣说,你不是于哥的铁杆粉丝和发烧友吗,这是个多好的机会呀,于是就答应了虫兄。大家相约下午六点在国展中心对面一家古色古香的餐馆见面。俺们五点不到打的从玉渊潭附近出发,却遇上大堵车,赶到酒店时将近七点。一路上不断接到虫兄来电询问,下车时俺果然见着虫兄在路边翘望。进得酒店,于哥早已在包间等候,一见俺们来到,立马起身,握手相迎。和博客上的照片有些不一样,于哥面相很年轻,略显清瘦,一派儒雅清爽,有点昆曲里的小生模样。俺由衷地说:“于哥,俺可是您博客的铁杆粉丝呀!”于哥笑答:“哪里哪里,不过是‘北京名医’罢了。”只这一句,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所谓“北京名医”,是俺早些天一篇博文所讽刺的现象,即假借不实名头干些骗钱的勾当。于哥可不是“北京名医”,读他的博客可知,于哥乃名门之后,又在显要部门公干,偶尔弄博,如鱼得水,挥洒自如。他的北京文化系列,将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浅近的俚语俗谈融为一体,读来趣味横生,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北京一下子就清晰而立体地站立在你的眼前,走进了你的心里。而最有特色的,就是他的乱弹系列,随意截取一社会生活细节,旁征博引,生发开去,于众人视而不见中,挖出病理和根由,然后偏僻入里,发人所未能发。其行文多用“曲笔”,嬉笑怒骂,皮里阳秋,歪打正着,初读会心一笑,再读纠结于心。俺总觉得,他的博文有一个好玩的外壳,却隐含着发人深省的内涵。每读其文,都会大呼过瘾。而此刻,俺两口子就与于哥和虫兄这两位意气相投的北京爷们相会京城,把酒言欢。这次是于哥做东,又是一大桌子菜。饮的还是二锅头,虫兄则拿出“牛栏山”,于哥将出的是“红星”。觥筹交错里,古今中外,天南地北,都在似醉非醉之间。席间,俺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特会“白话(huo)”的虫兄,似乎因有于哥在场,他除了不停的向“兄弟们”敬酒外,几乎很少开言。看来,这对当年曾在北大荒“战天斗地”的铁哥们,在面对远方来客时,还是有着“微妙” 的默契。于哥在侃侃而谈之中没少喝酒,虫兄则在吆喝饮酒之时不动声色地把气氛推向极致。这样的一种气氛,吃不完的佳肴,饮不完的美酒,说不完的知心话,感觉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爽”!

    不知不觉间,两瓶酒瓶空见底,到了该散席的时候了。于哥开玩笑说:“湘玲,上次去惠州,见了你们的市领导,下次再去,谁也不见,就找你了。”“好哇!俺在惠州等着于哥和虫兄,你们说话可要算数呀。”俺说。

    如今,俺已返惠多日,却不时会回想起这次奇妙而又温馨的京城访友。年轻时读《水浒》,每读到宋江飘蓬江海遭遇不测之时,江湖上哪哪都能遇见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好汉,总觉得不可思议。开博以后,见到和听到一些远在天边的博友,大家素昧平生却一见如故,其亲近厚密,远胜普通的亲朋戚友。忽然觉得,博海亦如江湖,江湖上讲究一个“义”字,博海中却永远会为一个“情”字保留一席之地的!

 

   以下是俺两口子与虫兄、于哥就餐时的部分菜品,贴上来,以飨博友:


京城访友,虫兄和于哥

 

京城访友,虫兄和于哥


京城访友,虫兄和于哥


京城访友,虫兄和于哥

 

京城访友,虫兄和于哥


京城访友,虫兄和于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