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瞧,爨底下像不像个大元宝
俺一向敬重的画报专家湘敏大哥提议,来一趟北京不容易,最好去看些特别一点的“风景”,可以去京西的古村落“爨底下”玩玩,那个古村远看是个“元宝”,近看像是微缩的布达拉宫呢。俺本是个缺银子的人,一听说有元宝可捡,觉得“发财”的机会来了,不能轻易放过;而布达拉宫,俺心向往之却至今未能亲睹,现在有个山寨版的可看,且来个先睹为快吧,于是立马举双手赞成。俺去年曾经陪同湘敏大哥游玩过惠州西湖,也拍摄过夜色下的东江两岸,得到大哥的悉心指点,不仅学习了一些摄影知识和技巧,还领略了大哥热情质朴,细致认真的为人和处事风格。和大哥夫妇真有缘,俺们素昧平生,却一见如故。为此俺曾经写过一篇博文呢。而此次说去乡下摄影,原本就是俺最为乐意的事情,何况跟着摄影专业出身的湘敏大哥,更激起俺的无限期待。大哥仔细安排了友人驾车,直奔京西的“爨底下”。车子驶出京城几十里以远,眼见得一座座大山迎面而来,让人感觉到北方的山,巍峨雄壮,与岭南的山野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时维五月,路边和山野,鲜花烂漫,绿草如茵,看得人心里怪舒坦的。俺真没想到,北京的乡下有如此美丽,尤其是车下的道路,那叫一个平坦顺溜,比城里的路况似乎还要好很多。行驶在车流量稀少的京西大道上,只感到顺风顺耳又顺心,便认定“爨底下”之行肯定极为开心!
“爨底下”古村转眼就到了。俺们跟着湘敏大哥攀上了村子对面的高坡,果不其然,“爨底下”一下子就变成了俺们脚底下的一个大元宝,哈哈,元宝,还是个大元宝,真把俺高兴坏了。既然都看到元宝了,那离发财的时刻应该就不会太远了吧,俺开心地想着笑着,手里的相机瞄着那“元宝”
“啪啪”拍个不停。从一个角度到另一个角度,俺们爬上爬下不知其累,直到膝盖提出抗议,才想起湘敏大哥比俺的年纪大很多呢,应该去关照一下吧。谁知天生一付好身板的大哥,却连气也不喘,满面红光依旧。他还不停地关照俺走慢一点,小心脚下的石子。大哥对人的这种体贴关切,让人感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一番攀爬,我们终于到达了“元宝”全景的最理想拍摄点。清风徐来,暑热顿消。湘敏大哥不无遗憾地说,可惜今天光线不是最好的,要不然就太妥帖了。
拍完“元宝”,俺们在太阳若隐若现的时候走进了村子里面,深入到村民的家里一看究竟,还参观了村里的艺术家开设的展馆。这个古村好像没出什么名人,但其历史有400多年,现在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据说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人家专家说这儿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村里最大的地主院落,就座落在村子的最高端,即“元宝”的尖顶之上。村子里的一些门墩,雕刻的确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是。这一切都说明,爨底下是有文化的地方。而最有文化的是这个“爨”字,好多高学历的人都不认识呢。村里人介绍说,“爨”原意有灶的意思,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韩姓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今人认为抑或有避难之意,其间的故事大概可以演绎出许多版本来。在远离城市的深山沟里,坐落着这么一个古香古色的村落,确乎让人有世外桃源之感。北京城里的人们节假日短途旅游,可能首选就是这个“爨底下”吧,湘敏大哥说他来这里就有三次了,仍然觉得没有看够,而且风景确实不错,怎么拍怎么有。
说话间,天边突然放射出一道漂亮的光芒,是夕阳斜下的那种暖色调光线,老天爷开眼,不愿让俺们千里迢迢而来却抱憾而归。俺们一行人更是心领神会,心花怒放,于是再次攀登上对面的山坡,再拍斜阳下的“爨底下”和那号称“北京的布达拉宫”的奇特景观。湘敏大哥说,爬上爬下的是真有点累了,可那道漂亮的斜阳深深地刺激了那根敏感的摄影神经,就像一把火点燃了原本即将泯灭的热情,再累也不觉得了。多亏了湘敏大哥的精心安排,俺们得以近距离地了解和拍摄闻名中外的“爨底下”,真正捡到了一个大“元宝”。此行“爨底下”,太值了!
谢谢湘敏大哥,谢谢湘敏大哥的夫人李老师,也谢谢为我们驾车的孙老师!

村口,几个妇女在唠嗑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片青翠出墙来

古旧而又经典的门洞

爨底下村的独门大姓———“韩”


“元宝”的尖顶部位,坐落着曾是村里最大地主的院落

“二地主”家的四合院

被点染了文革遗韵的墙垣



村子里的野趣和光影




远近高低各不同———“布达拉宫”的风采

村里的神祇,崇山中的关帝庙

关帝庙前的钟亭

最厚重的材质,最有文化意味的汉字

俺和“布达拉宫”合个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