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字,钱,纸,技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聚焦四大热点

(2009-12-10 21:36:11)
标签:

环保

《京都议定书》

气候大会

温室气体

哥本哈根

杂谈

分类: 新闻

距离12月7日开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不到一个星期,围绕着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援助等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交角力仍在继续。这场被称为本世纪最重要的一次领导人峰会,究竟有哪些热点值得关注?

首先,是数字。哥本哈根大会成功的关键在于各国能否确定到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目标。截至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巴西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都相继对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做出了具体承诺。尽管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这些眼花缭乱的数字背后仍存在可比性和概念模糊等问题,并且,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研究小组的计算,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做出的承诺,都没有达到全球气温降低2摄氏度所需要的减排范围,即25%-40%。

但是,如果80多位政府首脑能够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对这些各自承诺的减排目标予以明确,它至少意味着,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已进入总规模可估算以及具体立场可协调的新阶段,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减排实施谈判奠定基础。

 

其次,是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融资问题上的分歧,将成为本届气候大会最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尽管发达国家承认他们应该对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总量承担主要责任,但在具体出资金额上,大多含糊其辞。欧盟仅拿出了一个框架性的方案,模糊地表示到2020年,每年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30亿-150亿欧元的援助。其他发达国家则以经济危机为借口,避谈援助资金。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前的最后一轮联合国气候谈判——巴塞罗那会议上,经过5天的谈判,各方也未能就气候变化融资问题达成实质性共识。

因此,专家认为,本届气候大会不太可能在“钱”的问题上取得突破,但却有希望在鼓励非国家资本进入气候变化融资市场问题上形成新的机制,例如,进一步完善《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碳交易机制,并制订新的交易机制。

 

第三,是一张纸。哥本哈根会议最终将形成怎样的文件,是全面性的条约,还是框架性协议,或者仅仅为共识?

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在1997年发展成为《京都议定书》,但无论是框架公约,还是8年后才生效的议定书,对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并没有实际约束力。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最终结果有3种可能,一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形成协议,二是继续推动《京都议定书》,三是抛弃《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另立新的框架。

随着气候峰会的临近,各方对哥本哈根会议达成全面的协议已基本不抱希望,发展中国家也反对抛弃《京都议定书》,另起炉灶地建立新的框架。最终仍可能是相互妥协,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础,形成一份框架性协议。

 

最后,是技术。《京都议定书》后,发达国家一直以知识产权保护或碳减排技术多为私人公司拥有为理由,拒绝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提供低碳技术。但是,这一老大难问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可能面临新的转机。

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特别是中国,近年来在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技术进步,在太阳能、风力发电等产业领域与国际巨头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技术合作。因而,低碳技术的合作开发可能代替“无偿转让”,成为峰会讨论的新的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