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怎样买到《山海经》的
(2015-10-22 16:32:02)
标签:
情感教育 |
分类: 文本解读 |
每次教《阿长与<山海经>》都忍不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还原阿长买《山海经》的情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体会阿长买山海经的不易,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阿长却做到了,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震悚和敬意。
那么,阿长买《山海经》到底会有哪些不易?
1.找书店的不易。那时候书店本来就少,而好不容易碰到的一家书店,还不一定有《山海经》哩,所以,阿长得一家书店一家书店去找。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没有公共汽车,阿长也雇不起人力车,靠双腿,一家一家地去找。
2.店家的怠慢。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阿长是一个粗人,而且是粗俗得很。这样的人,就是当时求这个求那个,求遍了能求的所有人的小孩子的“我”,也没想到要去求阿长,因为在我的眼里,阿长“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一个连小孩子都不把她与学问连起来的人,到书店,会有人理会吗?我相信,店员一定以为就是一个走错了地方,什么也不懂的粗俗女人,根本不会理会她的诉求。
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她连书名也说不清呀。即使她能够忍受店员的轻慢,找到店员诉求,但,因为她实在说不清书名,估计对于书的内容也是不准确,谁知道她需要是什么。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她是怎样向店员来描述这本书的吧。
首先肯定,她说不清书名,也许,连“三哼经”这个名字,也是在店员的不断纠错中学到的吧。也许,她记得一点书里的内容,“人面的兽,九头的蛇”,这个可能记得,因为这样的内容吸引小孩子,也会吸引阿长的。但是,可以肯定,阿长决不会说得那么利索,可能会说成“一个老虎,却长着一张人的脸”,或者“不对,好像是一头狮子长着人脸”,有这样的书买吗?
这样的描述,店员会知道是什么书吗?如果是一个博学的店员,也许可以猜出八九分,但一般的店员,能够背出店里的书名就很不错了,怎么可能对每一本书的内容都非常熟悉,能够从顾客对内容乱七八糟的描述中知道书名呢。
因此,阿长肯定得到了很多的呵斥,“去去去,别在这儿捣乱,我们还要做生意哩。”
甚至,还有人赶她出去。
也许,这时候,阿长又记起来了,补充道:“哦,对了,还有一头蛇,这头蛇可不简单,长着九颗头哩。”
旁边的伙计猜出来了,便搭讪,是《山海经》吗?
是“山”还是“三”,这第一个字就让阿长为难了,在她的印象里,是三什么的呀。
伙计将书拿来,翻到“人面的兽”给阿长看,问她是否这个。
可是,这人面的兽,不是老虎身,也不是狮子身,阿长不敢确定。
伙计又翻到“九头的蛇”,阿长仔细地数了数,确实是九颗头。
阿长觉得应该就是这本书了,又向伙计询问书名,伙计告诉她,叫《山海经》。阿长学了一遍“三孩经”。店员噗嗤一笑,告诉她是“山海经”,她继续学“三儿经”。小伙计笑岔了,伙计却还好心地教她“山海经”,阿长自己也笑了,她忍住笑,继续跟着说:“三哼经”,引起一片嘲笑声。
但是,阿长不计较,能够买来“哥儿”日思夜想的书,比什么都高兴,她甚至想象“哥儿”拿到书时的高兴劲,心里比吃蜜还甜。
请假四五天,其实,大部分时间就是为这套书奔波了。
这就是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