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背影》中的四次流泪

(2015-10-21 08:41:47)
标签:

情感

教育

分类: 文本解读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朱自清在《背影》里,却四次流泪,可见不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那么,朱自清的四次泪,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流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或感情?

我们先看第一次流泪。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流泪的原因,至少有两个:1.祖母去世。(猛然发现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没有用“去世”,而是用“死了”?存疑。)2.父亲差事交卸。

其实,对于这两点,“我”事先应该是知道的,要伤心流泪,也早就流了。而此时“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却是因为看到“满院狼藉”这一惨状引发的。“满院狼藉”是此次流泪的导火索。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作者的心情,悲哀、凄凉,还有些惊慌失措。为祖母的离世而悲,而父亲的惨状而哀。祸不单行,家中的突然变故,让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措手不及,稍显稚嫩的肩膀无法承担突如其来的重压,无能得只有流泪。

此时的父亲,给了他一个宽厚的肩膀,安全的港湾:“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再看第二次流泪。

这是在父亲去买橘子,艰难爬月台的时候,“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按理来说,父亲给儿子买几个橘子,大可不必流泪。可是,这里的买橘子,是有一些特殊背景的。

背景1.父亲的心情不好,处境不佳。祖母去世,父亲其悲伤的程度,应该远远比做孙子的“我”要深,因为那是他的亲娘呀。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差事丢了,工作没了,家里的东西变卖光了。一大家子指望着他过活哩,他的身上压着家庭的重担。

背景2.父亲已不再年轻,这是引发作者流泪的最主要原因。父亲爬月台时,动作笨拙,行动迟缓,显出八九分的老态。

背景3.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送一个二十岁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男孩上车时,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些关心,通过看到买橘子时的背影,一齐冲击着作者感情的大门,让感动的泪水冲泄而出。

背景4.我的内疚。对于父亲婆婆妈妈的关心,我不但不领情,而且觉得他说话不漂亮,丢了自己的面子,在心里暗笑他迂。此时,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受到感动,才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内疚。

所以,这次的流泪,是作者对父亲认识的转变,是感动的泪愧疚的泪,是一个男儿成长的泪。

现在来看第三次的流泪。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分别之时洒泪,当然是难舍难分啰,毕竟父子情深嘛。但是,离别,对于这对父子,也不是第一次,按理来说,也习惯了。所以,我以为,这一次的离别泪里面,还包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担心、怜悯。父亲的现状太惨了,双重的打击,他能扛过来吗?父亲老了,却还要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连我这个儿子也还要他操心照顾……父亲太累了。

这次的流泪,除了不舍,我觉得,更多地是担心、怜悯、同情,是多种感情的糅杂。

前面三次流泪都是在作者二十岁的时候,而第四次流泪却是在八年之后,当年北大的才子,已然成为清华的讲师,当年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已然成为孩子的父亲。此时的作者,接到了父亲的来信,又一次流泪。“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是父亲的信让作者流泪吗?是,当年天塌下来都有信心顶着的父亲,现在却只因一点膀子疼痛,就悲观得以为会死去。父亲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父亲老了,力不从心了,衰败之感才会那么强烈。想着父亲曾经对我的呵护,悲从中来。

这是文字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文字还传达给我们另外一个信息,那便是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父亲老了,自己却不能在身边尽孝,作为儿女,确实心酸的。这种时候,唯一抵挡不住的,就是回忆父亲的曾经好。

但是,还有文字没有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而通篇却似乎满满地浸透着这一信息。这是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完全是因为工作忙吗?

其实,这几年,父子失和了。“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父子之间的失和,源于父亲晚景凄凉,脾气暴躁,而作者不能体谅父亲,以为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于是顶撞父亲,怨恨父亲,不理父亲。

由此看来,作者的“与父亲不相见”,除了工作忙,更因为父子之间的隔阂。任性的父亲,任性的儿子,互相怄着气,互不理会哩。

两年的不相见,此时父亲却写了信来,那么,父亲的这封信,其实是一封求和信。

父子冷战中,父亲首先求和。而且,“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父亲主动向儿子示好,向儿子求和,而且,父亲采用的是“示弱”的方法,儿子焉有不被感动之理?作者感情的阀门打开,父亲往日的好滔滔不绝地呈现眼前,感动、愧疚一齐涌上心头。这种感情,无法控制,只能诉诸笔端。

四次流泪,一次比一次感情强烈,一次比一次复杂纠结。这就是男儿泪,默默地流,却感天动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