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屠夫为什么能杀狼——《狼》文本解读(一)

(2014-05-29 16:22:25)
标签:

教育

分类: 文本解读

以前读蒲松龄的《狼》,总以为,屠夫是在狼的威逼之下才一步步变得勇敢的。至于屠夫杀狼,完全是机缘巧合,不能算是屠夫的智慧所为。

这次和学生一起读《狼》,让我重新认识了屠夫,发现他不但沉着勇敢,还很有智慧。

以前,我以为,屠夫“投以骨”,是想让狼吃了骨头止步,这是妥协,是一种懦弱的行为。

后来又想,屠夫可能是想趁狼吃骨头的机会逃脱吧。那他也小觑狼了,狼奔跑的速度,是你所能及的吗?

同时,他既然是想趁机逃脱,为什么不将骨头一次投给狼呢,骨头多一些,吃起来花费的时间也就多一些,逃脱的胜算也就大一些。或者,至少一次可以投两块骨头,也就不至于遭到狼的车轮战术呀。

经过和孩子们讨论,我们觉得,屠夫的投以骨,完全是一种主动进攻的行为,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拖延时间,寻找战机。

而一次只投一块骨头,既可以将时间拖得更长,也可以暂时将两只狼分开。谁都知道,狼是群体性动物,他们遇到猎物,总是群而攻之。分开了,危险就小了一些。当然,他也深深知道狼的贪婪,它们既然盯上了自己,不拿下,是绝不会放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逃生,只有一个办法——杀狼。

要想杀狼,凭力气,屠夫不是两只狼的对手。要取胜,只能凭智慧了。

投以骨,让屠夫不但稳住了狼暂时的进攻,也为自己争取到了寻找有利战机的时间。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屠夫的沉稳。一般的人,在两狼缀行的情况下,都会被吓得魂飞魄散不知所措。莽撞的人,也可能不顾一切地举刀与狼搏斗,将自己白白送入狼口。

屠夫既没有被吓坏,也不莽撞行事,他积极应对,采取拖延时间的办法来寻找有利战机。

这样的机会还真让屠夫找到了,“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这真是一个不错的防御工事,背倚柴草堆,可以防止敌人从背后袭击。手持屠刀,可以抵御正面的进攻。

但是,这只是一个防御工事,还不是一个克敌制胜的战场。即使是正面与狼交锋,力量的悬殊仍然摆在那里,取胜的希望微乎其微。

所以,屠夫没有贸然进攻,他还在等待时机。

机会是狼提供的。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睡着了,这是杀狼的绝好机会,精明的屠夫岂肯放过?

但,我们都知道,“目似瞑”,并没有真正瞑,它只是假装睡觉,目的有两个:一是麻痹屠夫,以达到“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的目的。二是以“瞑”的假象掩盖“盯住”屠夫的真相。所以,屠夫此时的杀狼仍然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屠夫的一举一动狼都看在眼里,屠夫的行动只要稍微迟疑了一点,狼就会抢先一步把他干掉。如果下手稍微轻了点,一刀下去,没有将狼打昏,狼即使没有马上反扑过来,而那本能的嚎叫,也会将柴堆后面的那只狼招来。这样,屠夫还有可能杀狼吗,只怕早已成了狼的盘中之餐。

但是,屠夫没有给狼丝毫反应过来的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狼发起进攻的。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身手敏捷,动作干脆利落!

任何好的机会,都是需要把握的,屠夫正是抓住了这宝贵的机会,而且拿捏得很到位。

一般人,杀死了这只狼后,会急于逃命。只是,这样的命是逃不成的,另一只狼发现同伴被杀,一定会追过来,屠夫仍然有生命的危险。

屠夫却是一位非常谨慎的人,行之前,特地转到柴草堆后面去察看。

我觉得,这不只是屠夫谨慎,更体现了他的智慧。他肯定早就知道,另一只狼绝不会无缘无故地离去,必定是在使诈。在与前狼对峙的时候,他就可能在思考诈术的内容,他应该早已估计到了狼使用的是前后夹攻,于是才“转视积薪后”的举动。

还真叫他猜着了,狼果真就在柴草堆后打洞。

狼又给屠夫提供了一个杀狼的绝好机会。“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前半身已经钻入了柴草堆的狼,对于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应该是浑然不知的。即使知道了,屠夫也不会给它转身的机会。“屠自后断其股,又数刀毙之”。

就这样,屠夫凭借自己的智慧,将一场巨大的危机转危为安了。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多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