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史话故事官场杂谈文化 |
分类: 北晨报反腐 |
郭子仪为何“怕”杨绾
文/赵炎
《北京晨报》11月29日C07版,责编:蔡辉
《三晋都市报》12月7日A15版
说到汾阳王郭子仪,庶几算是中唐第一牛人了,他怕过谁?代宗钦赐免死牌,倚为长城;德宗继位,任太尉、中书令,尊为“尚父”。《旧唐书》还载了一个有趣的事儿,说升平公主与郭爱吵架,郭爱说:你牛什么,若非我父亲不想做皇帝,这天下早不姓李了。公主回去向父皇告状,代宗却说:女婿的话是对的。这件事后来被演绎为传统戏曲《打金枝》,几乎家喻户晓。
然而,郭子仪确曾“怕”过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杨绾。
史料里是这么叙述的,公元780年(德宗建中元年),杨绾出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按唐代惯例,这就是拜相了。消息传到邠州行营,当时已是84岁高龄的郭子仪正在举行盛大的歌舞宴会,“闻绾拜相,座内音乐减散五分之四”。
不仅只郭子仪如此,朝廷其他重臣亦纷纷望风变奢从俭。如负责监察的御史中丞崔宽,在皇城南郊有一座超豪华的别墅,听说杨绾拜相,立马派人偷偷拆掉;首都市长(京兆尹)黎干,平时出门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听说杨绾拜相,亦赶紧减损车骑,“唯留十骑而已”……
那么,杨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威慑力”何以如此巨大?其实,杨绾只是一介儒生而已,他的“力道”来自于祖师爷的一句话,“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几个例子说说杨绾的正气。
安禄山造反的时候,玄宗跑了,肃宗于灵武即位,杨绾独自一人突围,路上啃树皮度日(披榛求食),到了灵武。当时投降安禄山的臣子可不在少数,他可谓忠贞!
代宗大历初,杨绾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故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公廨杂料,归阁老者五之四”。这里有点意思,如同今天单位里发福利,工龄长的多发点,工龄短的少发点,杨绾是老资格,照规矩他得拿大头。但杨绾认为大家品级一样高低,自己不该搞特殊,于是悉数平分之。此所谓德行,也就是“贵顺物情”,物情者,众情、民心也。
李辅国倒台之后,元载秉政,此人奸酷贪婪,善于弄权,公卿多附之,登门送礼攀交情者络绎不绝,唯独杨绾不去,元载派人来“请”,他还是不去,根本不把元载当盘菜。此所谓自守正道,不同流合污。
正如他在一次关于科考的奏疏中说的那样:“近代趋仕,靡然向风,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向使礼让之道弘,仁义之道著,则忠臣孝子比屋可封,逆节不得而萌也,人心不得而摇也。”矛头直指元载秉政时期的士风,措辞犀利,把元载吓得够呛,虽恨得牙痒痒,却不敢明着发火,原因是,杨绾的威望太高了,清流一边倒地支持他。
元载想抓杨绾的小辫子,也没那么容易。
杨绾不贪不腐不徇私,根本不在意生计问题。连个产权房也没有(无宅一区),大概住的是公房;拿到手的俸禄随手资助亲朋好友,典型一无产人士。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元载能奈他何?
后来知国子监的鱼朝恩死了,元载想了个辙,开始报复,说太学被鱼朝恩污染了,得派个道德高尚有学问的大儒去拨乱反正,杨绾是最合适人选。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是想把杨绾边缘化,挤出权力中枢。德宗虽然刚刚即位,却也能分清是非,于是任杨绾做太常卿,充礼仪使,派去郊庙保护了起来。待元载既倒,杨绾随即拜相,才有了文章开头叙述的一幕。
从故事里,可以看出,郭子仪等人对杨绾的“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惧怕,而是一种被“化”,敬重、钦佩的内涵更多一些。
孟子说:“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人格扭曲、行为乖张如元载类人,是不可能引导别人做到行为正派的。所谓“正己而物正”,杨绾正是凭的这一“力道”,才做到镇俗移风若此。史书里也是这么评价他的,“绾素以德行著闻,质性贞廉,车服俭朴,居庙堂未数月,人心自化。”
鉴往知来,杨绾之让人“怕”,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走进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眼下大力纠正“四风”,切中要害,很得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公仆们在此基础上,应坚持不懈,再接再厉,正己修身,超越前贤。得志,当移风易俗,为天下人表率;不得志,亦应独行正道,保持本色。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只有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意识,凡事想民所想,顺乎民意,才能化民之怨气,得民之信赖和拥戴,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执政基础。(赵炎)
http://www.morningpost.com.cn/szb/html/2013-11/29/content_259264.htm
http://epaper.sxrb.com/sjdsb/20131207/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