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话题古今谈

标签:
史话民生杂谈文化 |
分类: 北晨报反腐 |
民生话题古今谈
文/赵炎
《北京晨报》7月8日第C07版,责编:蔡辉
民生型政府,如今各阶层都在热议,可究竟该怎么做?未必人人知晓。
近日,我到湖南省长沙县采风,所闻所见,突然想起了北魏名臣张恂。
张恂,《魏书》里有他的传记,大约生于公元347年,河北怀来县人,北魏太祖拓跋珪创业时,他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镇远将军等要职,参赞军机,协助拓跋珪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其后,一直在地方做行政工作。
据史载,张恂任广平(今邯郸)太守期间,曾出台许多举措招集离散百姓回乡,前来归附者达1000户之多。由于史书忽略了相关细节,已无法考证他到底出台了哪些举措,百姓为何那么的相信他,但从零星的史料里,我们依然可以勾画出一个大概:
首先,社会救济这一条,张恂切实地兑现了,否则百姓回来没饭吃、没地方住、生病没地方看、孩子没地方读书,多半留不住。按现在的说法,即通过社会保障,维持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这是民生政府的奠基性一环。
其次,百姓回来后怎么办?不能光靠政府输血吧。史料里用了四个字来概括张恂的做法,曰“劝课农桑”。也就是说,政府保证百姓回来有地可种、有种子下地、生产支持到位、能过上好日子。在民生政府的概念里,这叫保障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如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提供公平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保护基本权益等。
其三,张恂在常山(河北正定)太守任上,开建学校、优待儒士。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在儒家理论中,却是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因为教育一跟上,百姓有了文化、思想和技能,即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准、公共财力和百姓的生活质量(饮食、居住、娱乐、医疗卫生等),都将得到大幅提升。
你看,1700年前的张恂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办法,对于今天打造的民生型政府是不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现代人提倡“公民权利本位,政府义务本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生政府理念,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些古人的智慧?
史书说他“治绩独殊”,堪称第一。而百姓呢,可以“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自然就拥戴政府,盛赞张恂。再加上此君清廉节俭,不谋私利,朝廷也推崇他,生前常得到皇帝赏赐,死后追赠为征虏将军、平皋侯,谥号为宣。
当然,作为封建士大夫的张恂不可能拥有现代民生型政府的意识,更无法打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型政府。相比之下,今天长沙县的实践,则显得更具有时代气息。
我在长沙县只有数天,感到这里在治理“贫困陷阱”或“不公平陷阱”方面,颇有成绩。一般来说,在任何社会模式下,都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等,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那么,该如何去平衡和缩小这种差异呢?一句话,就是对民生理念的创新,通过政府干预,实施收入再分配,确保公平。
长沙县在贯彻落实湖南省委“四化两型”和长沙市委“五化一率先”的基础上,推出“幸福与经济共同增长、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的“三个共同”发展理念,百姓生活质量指数、满意指数等民生指标,成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GDP重要不重要?重要。但有了钱干什么?就应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全县人共享发展成果。
在社会保障方面,长沙县每年新增财政的80%用于改善民生。医保、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全部转入城镇职工社保体系。在增强民众的发展机会与发展能力上,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车安全,农家书屋、文化站建到每个村,农民免费看有线电视……此外,组织校企对接、建立培训补贴机制等。
以素有“小长沙”美誉的该县茶文化之乡——金井镇为例,原本是个农业镇,如今却成了花园镇,大城市有的公共设施,该镇都有。
http://www.morningpost.com.cn/szb/html/2013-07/08/content_234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