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表哥”“房叔”都贪啥
文/赵炎
《财会月刊:会计版》13年第3期
前一阵子,“表哥”、“房叔”很火,当然,他们再火,也架不住百姓的口水和高悬的法律利剑,谁让他们是贪官呢。过街老鼠被打,百姓欢饮鼓舞之余,不禁要问:这些贪官要那么多名贵手表干嘛?显得自己特别有时间观念?贪那么多豪宅干嘛?家族人口太多?恐怕没那么简单,多半还是贪欲在作祟。
官员的贪欲,无分“蚁贪”和“巨贪”,亦未必都跟钱有关。权力欲一旦膨胀,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公德必然沦陷,继而私德败坏,成为腐官。这个过程,若用单纯的钱的多少来作为评贪标准,就显得高看他们了。
这不仅是个现代网络话题,也是有历史传承的,唐代官场就曾出现过类似“表哥”、“房叔”的贪官,贪欲之离奇,不是一般的畸形。
最憋屈的“通宝哥”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政府为统一币制而废了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规范,铸了“开元通宝”。最初的“开元通宝”四个字,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事端就出在欧阳先生这儿。
中晚唐时期,私铸成风,先后出现了“月痕开元”和“会昌开元”,这些钱虽与“开元通宝”等值流通,但铜质发黑,含铁量高,特别是钱面上的书法,一改欧阳询的端庄沉稳,演变成笔划疏朗、纤细清秀的笔体,这让许多“欧粉”很不爽。其中就有一位官员,名叫张祜。
严格的说,张祜还不是官,干的是节度使幕僚的活,在现代最多算是吃公家饭的普通公务员罢了。
张祜是个文人,而文人多少都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怪癖。张祜的怪癖,就是独爱“开元通宝”,可能跟崇拜欧阳询有些关系。他凭借在衙门混事儿的便利,搜刮了很多。赵炎乃送他外号“通宝哥”。
有一次,为了得到三枚“开元通宝”,张祜拉大旗作虎皮,派节度使府中的兵丁殴打了一商贩。此事被曝光,闹到监察御史元稹哪儿,结果,元稹秉公执法,把张祜逐出长安,削夺了他的京城居留权。
“通宝哥”张祜其实挺憋屈,就因三枚小钱,失去了步入政坛、效力朝廷、一展抱负的机会,贪欲真是害死人!张祜晚年隐居在江苏丹阳,卒于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3年)。
最霸气的“茅屋叔”
唐德宗年间有个徐州节度使,叫王智兴(758-836),名门之后,属将门虎子一类的,曾祖父张靖,曾任左武卫将军,父张缙,曾任太子詹事。淄青(今山东东北部)节度使李纳谋叛被平息后,王智兴因有功于朝廷,开始独镇徐州。
王智兴这人,打仗是没得说,吴元济、李师道等都不是他的对手。但王智兴也有武将的通病,就是贪,不管是什么,只要是别人的,他都想占为己有,连几间茅草屋也不放过。因此,赵炎送他外号“茅屋叔”。
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早年王智兴在徐州做城门官的时候,跟一位道士交情颇深。后来王智兴发达了,适逢母亲去世,那个道士主动来帮王智兴选墓地,说某某地方风水好,一定要把你的母亲下葬在这个地方,这样王大人你不但可以长寿,而且将来两代都可以做高官。王智兴听了很高兴,但在看墓地时,发现该地方住有几户人家,还有几间茅草屋,得拆迁才行。
于是王智兴派人跟人家说,王大人要征用这块地。可人家死活不干,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这怎么办?王大人有办法,不但玩了一次强拆,还保留了几间茅屋作为守墓人的住处。当时有郎官奏本弹劾他,但王智兴拥兵自重,根本不虚朝廷,还理直气壮地说,这些茅屋本来就是我王家的。
太和九年五月,王智兴改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开成元年七月,死于任上,时年79岁,葬于洛阳榆林之北原。很快报应就来了,他的墓地被盗掘,暴尸荒野数日,当地百姓竟然无人愿意收殓。
最不可思议的“胡椒哥”
唐代宗时期的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元载,也是个历史牛人。元载,字公辅,陕西凤翔县人,他老婆也很有名,是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女儿王韫秀。关于元载的轶闻很多,譬如写推荐信,不着一字只署名等等,非常有个性。
元载初期混官场,由于巴结到了掌权宦官李辅国,曾在很长时间里管理漕运。他的贪欲,极有可能在管理漕运不久即开始膨胀了,否则很难理解他所积累的财富为何那么多。
大历五年诛灭鱼朝恩后,元载一人独大,在朝中专擅弄权、致使朝廷贿赂公行、中枢政治一团糜烂。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代宗李豫实在看不下去了,决意抓几条大鱼整肃整肃,首先拿元载开刀,同时籍没其家财。
抄元载家时,抄出来的珍贵物品、金银财宝,数不胜数,跟乾隆宠臣和珅被抄家时有得一拼。其中,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元载家里居然藏了800石胡椒。唐时一石约为79320克,800石,总重应为63456公斤,近64吨。真不知道他藏这么多胡椒干嘛。
元载,一代“胡椒哥”,名副其实。(赵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