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员附庸风雅是文官政治历史遗留

(2009-08-25 13:43:46)
标签:

官员

文人

赵炎

杂谈

两性

情感

时评

文化

分类: 杂说

 官员附庸风雅是文官政治历史遗留

文/赵炎

 

    当官要为民做主,不是喊了一天两天了,也就是说,你既然做官了,就应该一门心思地去为老百姓办事,在朝要忧君,在野要忧民,多为国计民生着想。可偏偏就有许多当权者不务正业,拿不出什么具体的政绩来,倒喜欢往文人堆里扎,做起附庸风雅的逍遥事来惟恐落后于人。西汉时的卓王孙就是一个例子,家里有钱有权有势,却不好好在家呆着思考如何去保住自己家族的“钱权势”,偏要去和文人司马相如交朋友,附庸风雅的代价是陪了女儿又折财,在邻里坊间成为笑谈。那个时期,文官政治还没有形成体系,但官员附庸风雅的事情却多如牛毛,可见文人是个香饽饽儿。

    文人这个称谓确实挺诱人的,因为文人与官的关系忒为密切。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及第为官,中国千余年来的文官政治体系不正是循着如此轨迹架构起来的嘛。如今的教科书里,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大文豪们那一个没在官场上呼风唤雨过?文官政治体系确立于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一士大夫"政治政体最为辉煌的时期。文官政治的确立与宋代科举制度和崇文抑武的国策直接相联,而不是说,文人就一定可以为官,为官者也不一定就是文人。有宋一代的文官政治是唐末五代以来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文官政治的确立,在当时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而今时代不同了,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为官者好好为官,为文者好好为文,才是明智之举。

    我看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时候,经常会笑得肚子疼,刘墉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人,为官是为不智,所以才会闹出那么多令人捧腹的笑话来。文人气质这个东西可是与身俱来,爹妈给的,怎么改?也难怪文革时期出现那么多“臭老九”了。乾隆皇帝为了改变刘墉的文人气质耍尽了手腕,把刘墉从朝廷的二品大员一直贬到了没品的城门官,刘墉依然还是刘墉。所以说啊,文人一如女人,都是祸水,碰不得的。

    还拿《宰相刘罗锅》为例,刘墉已经沦落到家里已无下锅之米的地步了,浙江巡抚派人拿银子来求字,刘墉就是不为银子折腰。浙江巡抚大概也是个文人,或者是个半吊子文人,在科举考试时混了张做官的文凭,就好象现在没有文凭做不了官一个道理,否则他做不了官的。他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在文人这个称谓上既然打了折扣,倒不如花些银子,和真正的文人扎堆儿,附庸风雅一番,自己大概也成了文人了,这样的心态在文官政治体系下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名声,在哪个时代,即便你做了官,想往上爬爬,实在也难。

    官员附庸风雅是不可取的,历史归历史,有些是学不得的。文官政治到了清朝就已经暴露出其腐朽落后的一面了,文人不是万能的救世主,搞科技用不上“之乎者也”,搞洋务用不上“之乎者也”,文人搞政治更是狗屁不通。如果现在的官员还在受文官政治这个历史幽灵的诱惑,挖空心思往文人堆里扎,附庸风雅的代价恐怕不会比卓王孙低。

    时代呼唤官员的专业化不是没有道理的。你是搞经济的,就该去琢磨如何为国为民创造并积累财富;你是科技官员,就该把工作核心放在科技这个领域里;如果你是文化官员,那就不必说了,每天都在文人堆里混,监督好这些臭老九也就行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官者也是一样,干好自己的老本行,并干出成绩来,没人说你没文化。你整天往文人堆里扎,今天为报纸搞些扶持,明天为刊物拉些赞助,你写的那些豆腐块换取的稿酬也不见得就比别人多多少,你也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附庸风雅只会让官员腐朽化庸俗化无能化,即便通过附庸风雅让官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了,那又怎么样?难道你不做官了?(赵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