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赵丽华说说梁文道
文/赵炎
鄙人最近耳畔常闻诗坛出现“梨花教”教派,随即获悉赵丽华为该教派教主。鄙人无诗才,亦从不写诗,不懂鉴赏诗,却好读诗。古人的诗词,喜欢东坡。近现代的诗词,喜欢毛氏。当代的诗作,喜欢赵丽华和吴非。
尝以为,文学与文字大概属于两个概念的东西,诗歌属于文学艺术,而随便出于口吻的还是把其称为文字较为妥帖。不管“梨花教”教派是否存在,也遑论赵丽华是否充任教主,赵丽华的诗属于文学属于艺术,这一点应该不会存在争议。而梁文道先生身为传媒里的“文化名人”,信口道来的话,恐只能叫做文字了,另类一些的说法就叫玩弄文字,梁文道先生看来是精于此道的。“请容我很无聊也很辱人地花一点时间介绍赵丽华”,玩弄文字到如此境地,前无古人矣!缘于此,赵丽华称梁文道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十分值得玩味的。
既然是“公共知识分子”,梁文道先生自然要“铁肩担道义”的。他认为赵丽华在诗坛的地位应属于廖伟堂,之所以力挺廖伟堂,是因为廖伟堂正逢“小登科”之时,礼仪之邦之民之礼仪之心,可以理解。但这种“礼仪之心”却狠狠地伤了另一位礼仪之邦之民之心,“暗示赵丽华根本不配得到多个文学奖”,惊人地坦言赵丽华的诗歌“不具有音乐性、节奏感极差”。我们就随便读一首赵丽华的诗来印证梁文道的“胡言”:“它们一路地往上吹
/带着情绪往上吹 /在最高的楼层 /呜咽的最厉害 /风沙吹过我居住的城市 /向南一路吹去 /风沙还将吹过我 /吹过我时
/就渐渐弱了下来 ——节选自《风沙吹过……》”。
知识分子啊,不见得就会写诗,也不见得就是诗人。
作家韩皓月在博客发文称“梁文道真的不怎么懂诗歌”,看来没有冤枉他。新浪“诗歌论坛”的芦哲峰先生精彩地总结出“知识分子”身上具有的五大非诗的毛病,让我钦佩:“其一,观念保守,循规蹈矩,一生都活在传统当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其二,卖弄文化,炫耀文采,表现为在诗里滥用典故和意象;其三,诗必言志、载道,诗在其观念里,只是工具,除此无他;其四,务虚,半数以上的知识分子活得虚妄,导致其诗凌空高蹈,不知所云,冷冰冰,缺少人的气息,只能算是一具具文字的尸首;其五,语言不讲究,拖泥带水,缺乏节奏和语感。”不知道“公共知识分子”梁文道先生看了会作何感想?“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几声凄厉,几声抽泣”,不知道毛氏的这几句词,有着“道义”之心的“公共知识分子们”会作何评?
一个电视艺人本来应该做的就是一个电视艺人的工作,可是梁文道先生是不甘心仅仅做一个电视艺人的,他“通过写些小感动、小感慨、小感怀的小散文”,极力地想把自己包装成文化人,而且还真的好象成为“文化名人”了。“最近他涉猎的话题越来越广泛,不管是懂还是不懂,真懂还是假懂,一知半解还是一点不解,反正是什么话题都敢说,什么领域的事情他都敢信口开河,而且他竟然开始谈论诗歌了。”赵丽华的这段描绘很精彩啊!中国有句十分传统的话,叫“干一行,爱一行”,先不说梁文道先生有违传统,单说他想“一专多能”也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这个“能”字,他做到了吗?电视艺人的如簧之舌尽玩弄文字之能事,他是做到了的!
“鄙人數年前曾經在香港報端發表一篇名為〈真正的诗不证自明〉的小文章,其中提到詩人趙麗華小姐及當時熱議一時的「梨花體」詩。該文後又收入拙作《讀者》,流佈海外。直至近日,拙作才被網易上的“梁文道博客”轉貼出來,為大陸讀者所知。”这是最近网上热炒的梁文道《向趙麗華小姐致歉》里的内容。我的天,数年前的事情,最近才发出道歉,还是在“狐狸尾巴”被揪住了之后才发出的,简直怀疑他的道歉之心是否真诚?做文必须先做人,季羡林老师毕生都在教导文化人如是去做,想做文化人,甚至文化名人,梁文道先生还需要在做人上下些功夫啊!看看人家赵丽华是如何做人的:“不知者不为过。所以我诚心接受梁文道先生的道歉。而且对照梁文道先生向我道歉的君子风度的博文,我感觉我反击他的博文措辞太尖刻了,当时只图痛快、泄愤,也管不得言重,如今读来,颇觉对梁先生愧疚。”(详见赵丽华博客-〈我真心接受梁文道先生的道歉 〉)
但愿如今“风头正健,风声正紧,风月正好”的梁文道先生看了此文,别生鄙人的气。其实,鄙人与赵丽华并不认识,也不是因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扯淡之语。鄙人喜好“附庸风雅”,也想做“文化人”甚至“文化名人”,就是肚皮里没什么“真货”,是以“以己度人”,进而一不小心度到了梁文道先生的身上,对不起了!(赵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