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融危机之后,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钱包?

(2009-07-07 20:03:1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说

 金融危机之后,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钱包?

文/赵炎

金融危机之后,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钱包?

 

    现在的金融危机实在可怕,前不久世界汽车制造巨头“通用”竟然申请了破产保护,当时看到了这则新闻,让我不禁大吃一惊。

    确实也是这样,历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膨胀,老百姓的日子难过,银行业和那些商业制造业巨头们的日子也最难过。我不会去关注这些巨头们,因为与我太遥远,实在扯不上什么关系,我关心的是自己的钱包是不是缩水了,大米和肉是不是又涨价了。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如果你是“万元户”,你一定感到自己很优越,为什么?那个时候,大米才一毛四一斤,一斤肉还不到一块钱,教育、医疗和住房几乎不花钱,那个时候,钱才是真正的钱。可是看看现在,你如果还是“万元户”,不恐慌死你才怪。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市场上的大米已经快达到两块一斤了,肉已经突破了15元一斤的大关。教育的投入和医疗的付出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巨大负担,住房就不必说了,即便最偏远的县城,房价也不低于千元每平米。同样是万元钞票,怎么就产生了前后不同的心理呢?罪魁祸首就是CBI(通货膨胀率)导致人民币的大规模缩水。

    如果二十年前,我在银行存了10000元钱,按照通货膨胀率每年百分之四来计算,即便加上银行给予的利息,到了今天恐怕也就够买2000元钱的东西了,通货膨胀真是害死人!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票子不贬值,现在是多少将来还是多少,这个问题最近一直困扰着我。看来我真的要考虑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钱包了,在投资理财这个科目上下下功夫。

    恰好成都五丰精英理财俱乐部的一位哥们向我讲了一个关于中西方老太太的消费观的比较:中国老太太感叹自己一辈子辛苦挣钱买房,可房子买了却住不了多久;西方老太太自豪地说,哈哈。。。我年轻的时候就贷款买房,现在终于还清贷款了。想想也颇有感触,中国老太太的钱在不断地缩水,把钱包捂的死死的,到头来真是辛苦一世,没过几天幸福的日子。而西方的老太太先消费再慢慢还钱实在也想得开,不失为一个让钱保值或者增值的好办法。

    这两天,我一直在和做投资理财的朋友进行交流学习,交流是假,取经是真。投资理财的要诀其实只有一条:让自己的钱包即使不增值也起码做到永远不贬值,现在是多少购买力,将来还是多少购买力。知道了这个“要诀”不禁让我挠头了,处处皆学问也,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啊!

    我在查阅历次金融危机资料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么多银行倒闭了,就连亿万富豪“雷曼兄弟”也难逃破产的厄云血本无归。可是保险行业竟然坚挺如故,岿然不倒。还没发现保险公司有倒闭的例子。这让我有些大喜过望了:钱存在银行会因银行倒闭而流失或者因通货膨胀而缩水,如果存在保险公司,起码不会流失,这就可以对未来的生活高枕无忧了。保险金融,也许是金融危机中,现金流最后的避风港。

    目前,中国的企业破产清算已经越来越规范,清偿债务时,法院可以强行变卖债务人的所以资产(包括公司和个人资产)以清偿债务。可是保险所得却可以不列入清算范围。比如,2002年破产的安然公司,其老板“肯尼思。莱”在2000年2月投保了400万美圆的人寿保险。破产虽然清算了他的所以财产,但是他的保险受法律保护,从2007年开始,他每年领取了90万美圆的保险所得,生活依然十分滋润,那些债权人拿他毫无办法。

    还有,据可靠的内部消息,中国的遗产税很快就要实施,到那个时候,我们为数不多的财富还能够全额传承给下一代吗?台北林氏三姐妹曾经继承了父母十几亿不动产,可是因无力缴纳5亿遗产税而成为台湾最富有的穷人,房子和用品都被查封,每天只靠100元维持生活。如果她们的父母早早为她们上了保险,又何至于如此之惨?保险所得是不记入上税范畴的。

    目前中国的银行活期存款大概有28万亿元之多,这些钱国家是不能随便利用的,因为老百姓要随时取用。可是保险公司帐户上的钱是不允许投保人随便取用的,国家可以放心地利用这些钱进行长期项目大项目投资,可见利润应该是十分可靠和可观的。成都五丰精英理财俱乐部的哥们跟我说,保险的分红一般不会低于百分之七,而银行的利息目前只有白分之三点七。也就是说,投保人的投资回报应该不会少于银行的利息。

    面对金融危机,为了自己的钱包不缩水,为了自己的将来和孩子的将来,我是想了很多,也学了很多。合理规划自己钱包里的闲钱,找个自己信赖的投资理财顾问,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把闲钱从银行轻松转移到保险公司,不失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好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