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雀斑及部分改善方法

(2014-10-07 14:05:58)
标签:

达人

护肤

浅谈雀斑及部分改善方法

在微博和博客留言中,不少人问及关于斑点的涂抹改善建议和产品建议,其中好一部分都是集中在雀斑问题上面。这篇博文就简单谈一下我的建议。

 

首先,简单认识一下雀斑,我要先说无法根治,只能改善和维护。

 

雀斑的成因很大一部分跟先天体质有关,特别是遗传因素,一般这种的话会在幼年期或者十来岁的时候开始出现,它不算难跟其他色素病变问题区别,一般会是以鼻子为中轴线,两遍对称分布,基本都是一些1~几毫米的斑点,密密麻麻。

 

当然,也有一些后天性的雀斑,譬如进行了一些皮肤治疗而演变过来的,我不是皮肤科医生,这部分我就不仔细讲了。

 

好了,万一你有了雀斑那怎么办?第一件事跟所有色素性病变问题一样,就是防晒避光。看了一些相关文献数据,紫外线并无明显使雀斑恶化的情况,但是日照后的确会加深斑点,考虑到可能是长波长的射线等引起的黑色素亢进,但是具体原因你不需要知道,只要知道发生、避光就对。

 

防晒、避光只是预防加深,那实际要改善要怎么办?我第一推荐是强脉冲光,医院激光科类目是IPL或者OPT。激光这板块不是我的专业范围,所以我也只是把看到的一些国际报告总结给大家看。它的治疗原理是因为黑色素有较多的组织对光吸收较多,而强脉冲光不是单一波长光源,而是有波长范围的,所以这些组织受热后是黑色素的组织变性、脱落,说句题外话,血管里的血色素也会对光有较多的吸收,所以强脉冲光也有一定治疗红血丝的功效。

 

我另一推荐强脉冲光的原因是相对安全,要想明显改善雀斑,一次的IPL或者OPT是效果有限的,当然如果操作医生有着极高的判断力和能量精准掌控能力,那是可以一次就能看得出不错的效果,不过这种医生可遇不可求。所以一般如果你要去医院进行相关治疗,最好跟医生进行详尽沟通,双方了解清楚,确认初始能量值,往后再根据判断和需要逐步加大能量输出,这样会让术后的恢复期好过很多,也减少严重灼伤的风险。当你选择强脉冲光治疗雀斑后,第一次术后如果色斑颜色加深,请不要以为反弹或更严重,那是薄的痂皮,大约一周后正常代谢后就会感受到肉眼的感官改善,同时皮肤也没受什么罪。

 

我看过有港台的一些达人介绍强脉冲光的时候说到治疗会让皮肤产生“白斑”,关于这一个问题告诉大家不用担心,强脉冲光的治疗仅仅是让黑色素增多的色素部分产生受热微灼,并不会产生其他作用,更不会杀死黑色素母细胞,请放心。

 

有比强脉冲光更好的激光选择吗?当然是有的,但综合考虑,我不建议。第二选择是Q开关红宝石激光。相比强脉冲光,它是单一694nm20ns的激光,由于它的峰值功率很高,对于真皮层的黑色素细胞有破坏作用,所以有不当考量操作的话,会有白斑的风险存在,但是单次效果要比强脉冲光好。另一个我不推荐的原因是术后保养比强脉冲光要麻烦和注意得多,一般人过得那么糙,看个皮肤科也唧唧歪歪的,算了吧。

 

医院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果酸焕肤,对于已形成雀斑斑点有剥脱改善作用,但是要经常做才能维护,这个也是不推荐的。

 

那说到日常的涂抹护理,这方面我也给予几个方向的建议。

 

日常的美白产品的是可以有一定淡化和预防已有斑点的作用,常见的淡化斑点成分是VC类,我个人是比较推荐乙基VC,因为稳定高,转化率也好,配伍也不需要那么复杂,所以使用乙基VC作为还原色素的配方考量是可取的,不过实际应用中我个人是建议添加量要在2%以上才能谈得上作用,不知道其他的业者怎么看待。

 

至于前两年很流行的AA2G也是不错,转化率也好,不过配伍方面需要花一点功夫,整瓶产品的酸碱值也要考虑得宜才能让它发挥应有功效。其他的一些VC衍生物就可以慢慢退出市场,而作为纯的左式右旋VC,现在很多高浓度的产品,譬如kiehls之类都有相应产品,比较适合在夜间使用,日间也能试用,配合好防晒就能,我的考量是高浓度带来的刺激性还是放在夜间去适应比较好。

 

对于酸类成分,譬如AHABHAPHA等,家用的浓度较低,所以淡化斑点的效果较弱,当然如果是苦杏仁酸(果酸的一种),我个人是觉得还可以,除了具有果酸的剥脱性之外,还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综合来看在这一问题上选择价值更高。

 

说到代谢类的不得不提部分医生也会开A酸给雀斑患者作后续的维护或跟进治疗,对于雀斑来说涂抹A酸效果微弱,而且刺激性较大,个人不建议。

 

目前化妆品应用与美白淡斑领域的还有接近对苯二酚效果的一些成分,譬如熊果苷、间苯二酚衍生物等,实际数据还是不错,我觉得在产品运用上也是好的。

 

但成分只是成分,配方才是根本,一瓶好的美白淡斑产品必须多考虑几个作用层面,这样才能更好配合维护或者改善。当然,剂型上我不建议那些什么凝胶状、厚重的产品,美其名保湿之类,但是配方阻碍有效成分渗透,多此一举。我这里是比较推荐倩碧even better/z资生堂新透白美肌等产品,不一一说。

 

再说两个额外的观点。一个对苯二酚对于雀斑的应用,其实对苯二酚在色素性病变的问题上存在着很久的地位,的确它的效果是很好的,但是刺激性和细胞毒性亚也较大,所以化妆品业被禁用了许久,当然一些欧美的产品还是有在使用,要不要尝试自己想清楚。

 

另一种就是亚洲地区近年美容机构喜欢做的抗氧化物的微针、注射或者离子导入,我相信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同样作用层面叫浅,对于雀斑问题上还是没有办法深入去解决,加上微针等都属于侵入式医疗性治疗,不建议在非医院的地方进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