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牧歌原创书画理论 |
追慕石涛的笔墨艺术
http://s7/middle/605410d9x8e9b5c301f56&6901987年秋月仿石涛山水画
苦瓜和尚云:“我只为我,自由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搞绘画的人,不得沉迷于“诸名家,动仿某家,法某派”的风习中,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创作出具有自己“须眉”之面目的绘画作品,以弘扬艺术个性为最高境界。苦瓜和尚就是清代著名绘画大师石涛的别号,他的艺术思想之所以能够万古流传,是靠他对国画艺术抱着执着的追求,以及对祖国山河大地付诸深厚的感情,用一批自己富有特性的作品,赢得后来诸多粉丝的必然结果。
石涛(1642~1724),原名朱若极,法名原济,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济山僧、瞎尊者等。广西全州人。他与长他十余岁的朱耷都是明王族后裔。年幼时明朝灭亡,在兄长的带领下投寺为僧。他虽然以出家做和尚表示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但到后来,当康熙皇帝两次南巡时,他却拥护康熙,曾先后两次在南京、扬州见到康熙,并为此题诗献画。从此人们可以看出,石涛的思想完全从家族痛苦中解放出来,全身心转入了书画艺术的追求方面来了,因此他与在政治态度上处于消极状态的朱耷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些思想差异也分别表现在他们两个人的书画作品中。
http://s15/middle/605410d9x8e9b6b03fcce&690
石涛早年过着和尚到处云游的生活。他从广西全州出发,渡过湖南的潇湘、洞庭,到了江西庐山。以后就常在江、浙一带漫游,四处造访。后来在安徽宣城的敬亭山定居了十年。十年之后就移居南京,此时他已入中年。南京是东南的大都市,人文荟萃,生活和绘画工作的条件有所改善,他便在此地居住了八、九年。在1689年,石涛到北京住了三年,从而有机会看到了名收藏家的唐、宋、元的绘画名迹,对北方雄壮的山水有了新的认识,扩大了眼界,对传统绘画技法的了解也更为深刻,艺术风格变得更加成熟。从北京南归后,他就定居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在此地,他与朱耷互通书信,成为挚友。石涛曾写“金枝玉叶老移民,笔砚精良迥出尘”的诗句,表示对朱耷的钦慕之情。人们从这些文字上,可以概括了解石涛大半生的游历或漂泊的生活。
潇湘、洞庭、庐山、黄山、北京、扬州等地的身居游历生活,丰富了石涛的生活阅历,这对他后来的山水画的创作,使其艺术得以升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石涛的艺术人生是勤劳而多产的人生,据资料统计,石涛的著录和绘画作品有600余件;画上题诗有500多首。例如,他在国画《清凉台》中题诗云:“薄暮平台独上游,可怜春色静南州;陵松但见阴云合,江水犹涵白日流;故垒鸦啼宵寂寂,废园花发思悠悠;兴止自古成惆怅,莫遣歌声到岭头。”画中的题画诗不仅对画面的内容在意境上做一拓展,而且画面又反过来展开题画诗所表达不出的微妙内容,从而达到诗画合一的灵韵之美。
http://s1/middle/605410d9x8e9b7529b800&690
《苦瓜和尚画语录》是石涛的绘画理论代表著作,全文共计十八章,他以禅学思想为主导,通篇贯穿了他对禅的理解与领悟,所以在他的文章中充满了禅的内涵与玄机。他将国画山水的章法主要概括为境界章、蹊径章和林木章等更为经典。所谓的境界章,指分疆三叠,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望之何分远近?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为此三者,先要贯通一气,不可拘泥。分疆三叠两段,偏要突出于作用,才见笔力,即入千峰万壑,俱无俗迹。为此三者入神,则于细碎有失,亦不碍矣。蹊径章是指,写画有蹊径六则,对景不对山、对山不对景、倒景、借景、截断、险峻。对景不对山者,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对山不对景者,树木古朴如冬,其山如春。倒景者,如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也。如空山杳冥,无物生态,借以疏柳嫩竹,桥梁草阁,皆倒景也。截断者,无尘俗之境,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而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人也。险峻者,人迹不能也,无路可入到。如岛山、渤海、蓬莱、方壶,非仙人莫居,非世人可测,此山海之险峻也。若以图画险峻,只在峭峰、悬崖、栈道崎岖之险耳。须见笔力是妙。林木章是指,古人写树,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令其反正阴阳,各自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吾写松柏古槐古桧之法,如三五株,其势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跹排宕,或硬或软。运笔运腕,大都以写石之法写之。五指、四指、三指皆随其腕转与肘,伸去缩来,齐并一力,其运笔极重处,却须飞提纸上,消去猛气。所以或淡或浓,虚而灵,空而妙。大山亦如此法,馀者不足用,生辣中求破碎之相,此不说之说矣。
http://s5/middle/605410d9x8e9b82ae5004&690
石涛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创作方面。石涛是中国画坛的一位奇才,是中国“黄山派”的创始人。由于他自幼出家为僧,对佛学和禅学有极深的研究,并在文学、诗词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禅学思想的影响下,他的画风独树一帜,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创了一派新意境。他的山水画作品大多来自写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营养。在社会风靡流传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出自石涛题写在国画作品上的著名论点。他强调“深入物理”,“曲尽其态”,达到写景与抒情相统一的“物我交融”,或者情景交融的境界。由于他大半生是在漫游名山大川中度过的,对山水有比较深刻的观察研究,同时,又重视向古代优秀传统学习,所以,构图上敢于突破前人的种种成规,创造出种种新颖奇特的画面。在笔墨技法上,各种技法运用灵活,不拘守于一种形体,而是配合了多种多样的笔势,如肥、瘦、圆、扁、光、毛、硬、柔、深、淡,以及婉媚与泼辣、飞舞与凝重等等笔势形态,都描绘的淋漓尽致。风格泼辣奔放,奇险之中又显得沉郁、苍茫,具有一种风吹浪涌、地动山摇的气势。因此他的绘画作品和他的艺术理论是对当时统治画坛的“四王”画派,及其明末清初以来绘画艺术中的复古主义、形式主义实在是个有力的冲击。他认为:应当重视向古人学习;但这种学习是“借古而开今”,而不是“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对于绘画笔墨技法,他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正确口号。前边已经提到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是他提出的绘画理论性的著名口号。这也是对那些闭门造车、模仿古人、投机取巧的人的有力打击。石涛的这些主张,不仅受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画家们的高度评价,也直接影响着后来一代代的画家的艺术创作。石涛就是绘画艺术界革新派的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他的绘画艺术成就使他登峰造极又卓尔不群,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这么说来,学习和研究石涛也真是一份荣耀。
【牧歌注明:石涛的绘画艺术理论是针对大画家而言的,对于绘画艺术还未成熟的学生来说,还是要深入到传统中去学习古代大师的墨宝,这一点很重要。请人们不要误解石涛的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