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学术研究的出路

(2010-02-23 07:58:50)
标签:

择录

杂谈

文化

展望中国学术研究的未来,必须回顾中国学术研究所走过的路。
    我这里所说的学术研究指的是文科,理科方面学术研究不在本文讨论的视野内。
    检讨中国的学术研究,有两个很醒目的特点:
    第一个醒目的特点,是重理轻术。这就是传统说的“小人动手不动口,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实际上是受了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影响。这就使得在学术研究中重理论轻实践,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优良”传统。比如《易经》研究,本来实践件性很强的一门学术,却生生地被割裂开来,直到只讲义理,轻视易占的地步。在这中间有很多沽名钓誉者,就因为能抄抄写写,会炒陈饭而成名。既来得轻松又可故作高深。
    第二个醒目的特点,是这样的学术研究之风,往往把来自民间、来自生活的很有生命力的东西玩死。大多数研究《易经》的学人在他们自己圈定的义理泥坑里跳舞,不仅把活生生的一部,《易经》搞得支离破碎,自己也因满身的泥锈,让人再也看不清“那鲜活的面容”。如果我们放开视野,看看我们诗歌的发展道路,就更能明白这种学术研究之风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何等一个怪圈式的悲剧。
   《诗经》是春秋时期的诗歌总结。这是大家熟悉的。从南方楚辞中发展出了汉赋,北方的四言五言诗则到了建安派曹操父子手中达到了顶峰。汉赋到魏晋南北朝,更成了骈体文。最终成了只讲形式,只讲华丽辞藻、却空洞无物的东西——死了。
    唐代是我国诗歌鼎盛期,也由于文人给诗歌规定了很多条条框框,平仄对仗等等的限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诗歌于是成了干瘪瘪的豆腐干——死了。
    宋代的词是对死了的唐诗的一种反叛。它的另一个名称反映了它与唐诗不同的特点——长短句。在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之后,又被文人以这样那样的评判标准限制——死了。
    元代的曲,直接来自民间。它的活泼、幽默,生动、形象。简直令人倾倒。难怪文学评论家要把关汉卿比喻成中国的沙翁。请看他写的清曲:
    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消魂怎地不消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番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象这样语言直白、节奏鲜明,情感真切、浓烈的文学样式。到明王朝时——又死了。
当然,有人会说,时代的变迁,必然要带来文化,其中也包括文学样式的变革。这一点我完全赞同,但是我要说,产生这种变格,首先是那被变格的文学样式已经成了诗人灵感的桎梏。
   《易经》本身属于三玄范本之一。如果说《老子》一书讲的是玄理,《庄子》一书则是对《老子》思想的阐释与发挥。而《易经》则是集象、数、理、占为一体。因此它是既讲义理更讲实践的书。然而有位易友说他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系,就有出了有关〈易经〉研究专著,却对〈易经〉的实践一窍不通的人。我们该怎样来评价他对〈易经〉的研究水平呢?我们能期望他给我们比前人更新的东西吗?
    中国医学在〈易经〉指导下,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到20世纪末期西方人才通过实验室证明经络在人体身上确实存在。而大家都知道,早在汉代,针灸就成了中医的临床实践。
    以上回顾,足以说明,目前我们学术界还存在着的以“君子动口,不动手”为标榜的“优秀”传统必须彻底改变。而且也只有彻底改变,中国的学术研究才能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作者:罗汉 2004年6月23日星期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