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咏元宵节的两首诗

标签:
塞外箫声寒原创 |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西汉就已经出现了,距今2千多年了。每年的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上元节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上元节对应天官,中元节对应地官,下元节对应人官。上元节(元宵节)成了祭祀“太一神”的节日。“太一神”,就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后来元宵节与佛教联系在一起,每年的正月十五,成为观佛舍利节,僧人燃灯做法。这一习俗传到皇宫,继而又普及到民间,成为全国的一项重大节日。是夜,张灯结彩、舞龙耍狮、踩高跷和扭秧歌,还有赏月、猜灯谜、吃元宵等,欢庆佳节。
北宋的欧阳修和南宋的辛弃疾各写过关于元宵节的诗,虽然都是男女相会的主题,但所表达的意境却有所不同。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今江西吉安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和兵部尚书。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写过一首咏怀上元节的诗《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的这首诗,通过去年和今年两个元宵节的对比,写了自己失恋的心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诗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也是抗金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真正做到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辛弃疾也写了一首《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辛弃疾写的这首元宵诗,同样也写元宵节情人相会,却一扫欧老的落寞氛围,别开生面地把找到“那人”的惊喜,与普天同庆的元宵节融为一体,给读者出乎意料的完美结局。
欧阳修和辛弃疾分别写的《元夕》同名两首词,虽然他们所处的年代不同,一个是北宋,一个是南宋,但都反映了汉民族过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塞外箫声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