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诗及拟古诗精彩语录-2-陶渊明的思想

(2016-05-25 12:32:41)
标签:

转载

 

根据

http://s11/mw690/001t1EdLzy70uIavmFY2a&690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诗及拟古诗》所附光盘 

2016年3月27日重新整理

 

P12/010320               

010430一般比较认为可以相信的,是说他本来名叫「渊明」,号「元亮」,

名「潜」,字(号)「渊明」。

名「渊明」,字(号)「元亮」。

 

这是根据他自己所写的文章考证后得出来的结论。关于「陶潜」的名字,那是东晋灭亡了,入宋以后,他才改名叫「潜」的。

「深明」,唐朝第一个皇帝,唐高祖李渊。

中国有一个习惯

皇帝的名字就不可以别人随便的叫,或者随便的写:避讳。所以有一些唐朝人,当他们写到陶渊明的名字的时候,因为要避讳:李渊,所以他们就改成「深明」。因为「渊」就是「深」的意思。还有的把它写成「泉明」。

总而言之,「深明」跟「泉明」都不是陶渊明本来的名字。

名「渊明」,字「元亮」,入宋以后改名叫作「潜」,

010855

我们上次曾经讲到陶渊明是在(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出生的。八岁时父亲死去了。

十八岁的时候,东晋跟北方的外族前秦的有一次大战是在淝水。他差不多二十一岁的时候,当时一位很有名的高僧慧远,来到江西的庐山,入住东林寺。

晋武帝太元十五年时,高僧慧远在东林寺成立一个《白莲社》。当时不只寺院里的僧人参加这个《白莲社》,还有很多文士、诗人都参加了。

有一本书叫《莲社高贤传》,是参加白莲社的一些很出名的贤人,叫高贤,里面也有陶渊明的名字。不只是陶渊明,谢灵运也是参加在莲社里面的。当时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大家也应该知道,王羲之就是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有一个儿子叫作王凝之,王凝之那个时候是在江州做刺史。

我上次说,陶渊明的故乡是在江州浔阳郡的柴桑县。当时江州的地方长官江州刺史就是王凝之。王凝之也是信佛的,当时他们曾经集合中外的高僧,联合起来有八十多个人一起翻译佛经。陶渊明也参加他们的聚会,他跟高僧慧远是很好的朋友,可是陶渊明并没有真正地皈依(佛教),他只是跟这些高僧一起谈话,讨论些佛理、玄理这样的问题。

P13/011340

其实,按照中国佛教历史的发展来说,东晋实在是从印度传进来的佛学跟中国本土的玄学一个交融的时代,陶渊明虽然没有正式皈依、信奉佛教,可是在他的诗歌里边也受到很多佛教的影响。上次我们曾经举过他两句诗的例证: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表现他的空观,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他写过一组叫作《形影神》的诗,一共是三首。

11520

我说过,陶渊明是中国诗人里边最有思想性的一位诗人。一般的诗人写诗,常常都是见景生情,就是说看到什么景物,引起他什么感情(就写下一些诗)。像李后主说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想到「往事知多少」,其实李后主也是信佛的。可是一般人他们所写的诗,常常都是从景物引起自己的感情:悲欢离合啊、伤春悲秋啊,可是陶渊明的诗、很多的诗,都不是像一般人表示这种见景生情的、偶然的感情,陶渊明是个最有思想性的诗人。

他《形影神》这三首诗,就是考虑到、思想到人生的很多重要问题。因为人生是短暂的,那么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你的价值跟你的意义在哪里呢?陶渊明常常想这个问题的。

「形」是有一些个人只追求肉体的、身体上的享受。

有人追求「影」,「影」一般就是说名誉,你的名:身后的名。人生是很短暂的,所以很多哲学,很多宗教都是要回答、解决人生的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基督教说是(人)有永生,佛教说有轮回,有来生,中国的儒家因为它不是宗教,所以它没有说有永生,也没有说有来生,可是,中国的儒教就追求什么呢?中国的儒教所追求的是不朽,所以《左传》上就说人类,你的肉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你的精神,你的事功可以流传下来,可以影响后代的人,可以对他们有贡献,有好处。所以他说「太上有立德」;好的品德;「其次有立功」,(留下功业);「其次有立言」,「言」留下好的言语、教训、思想。所以「影」就是儒家所说的那种身后的名。

杜甫有一首怀念李白的诗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杜甫说你就算是留了名,就算你有千秋万岁的声名,可是那个时候你在哪儿呢:「千秋万岁名」,那也是「寂寞身后事」了?所以「影」也是空幻的。从陶渊明的思想来看,「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神释》)当然儒家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不错,「立善常所欣」,你做好事情,这也是我所喜欢的。「谁当为汝誉」?可是谁要为你来赞美呢?谁要给你一个美好的赞誉?所以名--「影」,也是空幻的。

我们现在是简单介绍他的思想,关于他这些个思想,我们要正式讲到他的《饮酒》诗的时候,都会详细地讨论的。

所以陶渊明最后说《神释》:「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主要是你的精神要得到自由:你的精神既不为你的肉体的、形体的欲望所拘束,你的精神也不为后世的声名,也不为别人的赞美所拘束。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不是为了利:物质上、身体上的所得,就是为了名:不是形,就是影。你要是被这些个「名缰利索」,追寻外表的虚浮名声,你就为名作奴隶。这个名就像马的缰绳把你捆起来了。你要是追求物质上的财、利,它就把你锁住了,你的精神就没有自由了。

所以陶渊明最后说「神」,得到你精神上的自由。要是你精神得到自由,那时候你不但不被名所拘束了,也不被利所拘束;你不但不被名利所拘束,你也不被生死所拘束了。

《神释》:「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归去来兮辞》:「乐夫天命复奚疑」。

「尽」是完了,什么时候你的生命是应该完了,应尽便须尽,就完了。你不用固执、不要执着。不但是在名利之间不要执着,在死生之间也无需乎执着了,如果你的精神有这样的自由,就「无复独多虑」,你就不会再单单地有很多的顾虑、忧愁、烦恼。这是陶渊明所追求的(人生意义)。

我刚才讲的这一段话,是说到陶渊明的思想,还是以中国儒家思想为主,他结合了道家的思想,也受到佛教的思想的影响,因为东晋那个时候,佛学是很流行的,尤其是在陶渊明他的故乡,江州浔阳这一带地方。

012700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012905

在中国所有的诗人里边,说话说的最诚的,从来也不讲夸大欺骗人的,只是陶渊明,是最诚的一个诗人。

古人就曾经赞美陶渊明的诗,

金代诗人,元遗山,元好问。

他曾经写过一组诗,一共三十首,题目叫作《论诗绝句》,里面有一首论到陶渊明的诗。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淳。」。

 

013200

「一语」是随便的一句诗,写的是这样的「天然」,刚才我说的,在中国所有的诗人里边,如果说作诗的态度最诚,不雕琢,不修饰,不夸大,不欺人自欺,那陶渊明是最了不得的一个作者。所以他的诗是很自然的,他的思想在他的脑子里边怎么样运行,他就很自然地把它流露、表现出来。不是像有些作者雕章琢句,拼命地找些个漂亮的字要说出来,说我这首诗,要作得比你也好,比他也好,比你们大家都好,为了让大家赞美我,陶渊明没有这样子。陶渊明说:我就是我,你们赞美我,或者你们不赞美我,完全没有关系。我是很真诚的跟大家见面,就是这样子。所以陶渊明是一个最真诚的诗人,所以元遗山赞美他说一语天然,可是万古新。他那么简单的诗写下来以后,使得我们千百年以后的人,读了都会感动,

第一次在这里我偶然讲到陶渊明的诗,宣化师父说好像把死人讲活了,不是我把陶渊明讲活了,是陶渊明自己的精神、感情,就因为他是真诚的,才会感动人的。

辛弃疾: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013415

豪华落尽见淳:很多人作诗都讲雕琢,讲修饰,逞才、使气,找漂亮的字,用古典,这都是豪华,这都是外表的装饰。

豪华落尽,外表的豪华,都摆脱了,以他最诚的本色与世人相见,所以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这是金朝大诗人元遗山赞美陶渊明的话。

南宋时有一个有名的词人辛弃疾

他也写过赞美陶渊明的话: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更无一字不清」再也没有一个字不是最纯的,没有渣滓的,没有混杂着渣滓的。最清纯的、最真诚的态度与我们世人相见的。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陶渊明是以真淳著称,以这样淳的一个诗人,他难道说谎了吗?他为什么要说他去了张掖和幽州呢?

 

013800

你要知道陶渊明是一个非常妙的人,陶渊明一方面是个哲人,是有哲理思想的一个人,他对于人生的问题考虑的很多,是非常富有思想性的一个人。

 

他同时也是一个诗人。中国也曾经有一些个学道的人,不管是道家的玄学思想,或是佛家的思想,他们喜欢在诗歌里边说一些哲理,可是有些个说哲理的诗,它虽然说的是哲理,但是不是诗,因为它空口在那里说道理。

在中国南北朝:宋齐梁陈,梁朝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文学批评家,叫钟嵘。他曾经写过一本批评诗的书,叫作《诗品》,把中国的诗歌分别成几个不同的等级(gre):有上品、中品和下品。《诗品》的前边有一篇序文,他在序文里边曾经说过,中国有一个时代:永嘉,西晋快要亡国的时代,那个时候的诗里边喜欢谈道家的黄、老的哲学。「黄」是我们说的轩辕黄帝;「老」就是老子。他说在那个阶段:永嘉时候,「诗贵黄老」,诗里边都要谈一些道家的哲理。他们的诗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他们说的道理很多,哲学的道理超过了他们的文辞的感动人的力量,所以你念他们的诗,就觉得「淡乎寡味」,觉得很平淡,是空口说道理,不给人感动的力量。诗的一个的特质,就是要带给人一种感动的力量。

陶渊明之所以很了不起的缘故,就因为他不只是一个哲人,他也是一个诗人,他把那些哲学的思想都形象化了(image),他不是空口说一个道理,他都是用很多很多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了。刚才我们所引证的他那首诗:

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他所写的,不是写实,他是用这个形象,作出来的一个象征。他所写的行游到张掖,到幽州,不是事实,是象征()的意思,说他到过张掖,到过幽州。是他精神的远游,不是他身体的远游。

你说陶渊明是做白日梦?那首诗所写的是他的一种精神的境界。

陶渊明的诗里边,有很多首诗,也很有豪壮的精神的。他曾经写过一首诗是赞美荆轲的。荆轲是战国时候游侠、刺客这样的人物。当时强暴的秦国要想侵略很多别的国家。燕国一个小国,恐怕被秦国并吞,所以燕国的太子找荆轲,去行刺那个有野心的秦王。

陶渊明也有「咏荆轲」的诗。陶渊明的精神里边,有这样激昂慷慨的一方面,他也不是天生来就是平静的,特别是他所生的那个时代。

八王之乱、苏俊的叛乱、桓玄、刘裕,孙恩

 

014833

两个篡位的人,一个是桓玄,一个杀死晋安帝的刘裕,这两个人,陶渊明都在他们的手下工作过:陶渊明在桓玄的手下做过事,陶渊明也在刘裕的手下做过事。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辞官不做。后来多少人请他出来,他都不出来。陶渊明的诗里边有一篇诗的题目叫做「述酒」,主要写的就是东晋的亡国。

 

另外陶渊明还写过一组诗「读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书,是把神话和地理结合起来的,里面说了很多的神话。陶渊明就用这些神话,神话讲了一个故事,比如说有一个不知道是人,还是动物,叫作形天,为题材,抒写自己愤世嫉时之感慨。其中有一首是赞美「形天」的,诗句说:「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说他的头被打掉了,可是他手里还能拿着一个武器跟人家来战争的。

他还写了很多神奇怪异的事情,而且这里面的主人翁大多是些冤屈的,失败的英雄。他之所以写了很多这样的诗,那都是因为陶渊明所经历的时代,使他的内心有很多的愤慨。刚才我们所讲的那首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就是表现他自己内心也曾经有过这种愤慨不平的精神。

刚才我曾经引了金朝人元遗山赞美陶渊明诗的话,我现在要引清朝龚自珍,他曾经写过这样几句诗: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舟中读陶潜诗》三首之一)

龚自珍还写过另外两句诗: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舟中读陶潜诗》三首之二)

诗的意思说,陶渊明不是在诗里赞美荆轲吗?我们已经知道了荆轲是被司马迁列在《史记。刺客列传》里的人物,所以你不要只看陶渊明隐居田园、躬耕陇田的一面。他的诗里有时也表现出这种慷慨不平的悲壮精神。

 

《停云》是陶渊明一首诗的题目,诗中说:「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霭霭」是浓云密布的样子;「停云」是留在天上不动的云;「濛濛」是迷迷濛濛的一片;「表」本来是指外表,「八表」就是八方之外。我们平时说四方,是指东、南、西、北;可是还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共是八个方向。「八表」是说八方之外很大、很远的地方。「同昏」即同样都是阴沉昏暗的。陶渊明觉得那八方之外的地方都是昏暗的。好好的一条平路上出现了「伊阻」。「伊」,是谁;「阻」,是障碍。好好的世界,好好的人类,是谁做出了那么多的阻碍,制造出那么多的罪恶,使人民痛苦,给人民带来灾害的事情呢?你看陶渊明的诗里,有多么深沉的愤慨和悲哀!

 

那么,处在这样黑暗的时代里,满怀如此沉郁深重的感慨与悲哀的陶渊明,后来又是怎样地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灵都获得了宁静与平衡的呢?他所经历的将是怎样的一段心理历程呢?龚自珍说:「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他说每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诗,总好像是看见他在写《停云》诗发出来的「浩歌」。那么大声、那么悲哀、那么愤慨。

 

龚自珍又说:「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大家都知道,前面我们说过的,陶渊明是把「名缰利索」都挣断了,不管是名是利,这些缰索再也束缚不住陶渊明了,他不但摆脱了名利的缰索,甚至连死生也都看开了。他说:「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边说,我是「乐夫天命复奚疑」。他好像是平静了。可是龚自珍说,他不单纯只是平静,他是经过了一个矛盾困苦的挣扎过程才得以平静下来的,所以龚自珍说:「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你们不要相信陶渊明这个诗人完全是这样平静的,像一潭死水没有波澜,其实他内心之中还有「二分梁甫」与「一分骚」呢!

 

什么是「二分梁甫」与「一分骚」呢?中国历史上记载有这样的故事,说三国时候辅佐刘备的丞相,就是诸葛亮。当诸葛亮还没有遇到刘备,没有得到任用的时候,他喜欢念有首叫作「梁甫吟」的诗。关于「梁甫吟」前人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大致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认为它是在丧葬的时候所唱的歌曲;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东汉时代中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叫张衡,他既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他曾经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又会写诗作赋。他写过一组《四愁诗》,诗的第一首说「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甫)艰」。张衡是说,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在泰山,我要到她那里去。「从之」是跟随她。可是我要从这里到泰山去的途中被一座叫「梁甫」的大山挡住了,而梁甫山是很危险,很不容易爬过去的。张衡这里所说的是什么?他所思念、所要寻找、怀念的是什么人?这完全是在用譬喻,它表示的是要求得到君主的任用。而梁甫所代表的,正是那些阻碍贤臣进用的邪恶的力量。  

 

后来唐朝的诗人李白也写过一首题目就叫做《梁甫吟》的诗,他开头就说:「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啸」在古代与吟同称,即吟啸。中国古人吟诗很像念佛经,有一个固定的调子,好像唱歌一样地依调吟诵,也就是说吟诵都是有字的。可是有的时候,你心里有一种感情,不管是悲哀,是感慨,或是别的什么感情,这时候你还没有作成一首诗来,还没有字,可是你却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种声音来表达你的情感,这就叫做「啸」。不过古人常常把吟啸结合起来,不管你是有声,还是有字,都可以称吟啸。

 

李白说的「长啸梁甫吟」,是说我大声地吟诵《梁甫吟》这首诗,在我念《梁甫吟》时我所想的是「何时见阳春」。李白觉得自己很有才能,他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他说像我这样有才能的人,什么时候才能遇到一个温暖的季节,就是指一个好的机遇,被明君贤主所发现、任用的机会。这些就都是「梁甫」二字,所包涵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再看龚自珍所说陶渊明的诗「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时,就自然会体会到陶渊明内心中的那一份「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甫艰」,以及「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等诗里所深含的悲慨与感叹了。要知道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游好在六经」的。他读过孔子的书,也曾经希望有所作为。当他看到世界的败坏与丑恶,也曾经愤慨不平:怎么没有一个机会,施展他的才能与抱负呢?这就是「二分梁甫」的意思。

 

「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候的楚国人,与楚国王族同宗同姓。当时的楚王是楚怀王,那时的国家中有两派在争论,有的人说应该跟齐国结交;有的人说要跟秦国结交。秦国是有野心的,跟秦国结交最后有可能被秦国灭亡。屈原主张跟齐国结盟,但是楚怀王不听他的话。结果楚怀王被骗到秦国去了,最后果然就死在了秦国,此后楚国就一步一步走向了灭亡的道路。屈原是楚国的宗室,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国家走向灭亡,而他那些出自肺腑的忠心劝告却没有一个人肯听从接纳,而且他还被后来的顷襄王给放逐出去了。他为此写出了《离骚》来抒发内心悲愤忧郁的感情。

 

陶渊明虽与屈原的时代不同,但他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政治一天天败坏下去,他自己虽然欲有所作为,却无从施展,因而内心之中也充满了《离骚》中的悲愤感慨,所以龚自珍说他是「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相关网上阅读: 



陶淵明詩講緣

Lectures on Tao Yuanming's Poems

http://www.drbachinese.org/vbs/publish/1991-2000.htm

343-348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