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品牌创建的理论与实践(4)
(2024-07-02 15:06:41)
标签:
现代农业孵化基地品牌建设发展探索祝福与祝愿 |
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
项目提要
第二部分 发展背景与基础条件
2.1发展背景与意义
2.2发展的基础条件与现状分析
杨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于1997年7月29日,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立杨凌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21世纪,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农业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的重大决策,是国家发展战略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举措。通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杨凌示范区已成为陕西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和西部大开发的亮点,已被国家批准成为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和全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
杨凌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以中国的农科城著称于世。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总人口20万,总面积135km2这里农林水牧科技实力雄厚,聚集着70多个学科的5000多名科教人才。建国以来,累计取得科研成果500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2500多亿元,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2.1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的现状
杨凌示范区自成立以来,其科技工作的重点始终坚持“面向、依靠”、“创新、产业化”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及成果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层次安排部署,突出新产品研制和农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和条件建设,科技在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有了突破性进展。
1)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科研成果方面,截至2010年末已经累计取得科研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50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1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630余项。其中有10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中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主参加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省内外科技示范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示范区和两所大学在西部地区16个省(市)建设了160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累计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个、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00 多项,全国30个省市有杨凌企业的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300个左右,使5000多万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民受益,对外示范辐射效益由每年20亿元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110亿元以上,为推动我国旱作地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近五年累计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量达到15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56件,通过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107个,其中一件首次在杨凌获中国专利金奖。全区现有注册商标330多见件,商标注册人155家,分别涵盖商标国际分类所有45个大类。其中1件在杨凌首次获中国驰名商标,8件获陕西省著名商标。对于商标的重视和对著名、驰名商标的追求,现在已经成为企业真正实力的较量。
4)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两所大学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从制度上保障了科技发展。积极探索体制与机制创新,努力将科技工作融入“三农”、服务“三农”。示范园区先后探讨了“政府+企业+农户”,“农户+公司”,“专家大院”,“院校包村联户”,“以大学为主体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实现形式,在示范区解决农村“灯下黑”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为我国干旱半干旱“三农”技术服务工作中做出了新的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顺利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行列,取得了一批如体细胞克隆山羊、生物农药创制、胚胎干细胞研究、杂交小麦育种、节水农业和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等重要成果。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也进入国家首批28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行列,在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调查统计,杨凌示范区创新平台主要集中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目前拥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44个。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8个(表2-1),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表2-2),国家和省部级野外观测台站5个(表2-3)。为了更好服务“三农”,示范区还设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31个校级研究机构(表2-4)。这些平台的设立为示范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表2-1
实验室名称 |
主管部门 |
批准 时间 |
依托 单位 |
实验室 主任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试验室 |
科技部 |
1990 |
水保所 |
邵明安 |
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2000.8 |
水建学院 |
康绍忠 |
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2000.8 |
植保学院 |
张雅林 |
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2003.11 |
林学院 |
赵忠 |
农业部旱区农业节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
农业部 |
2002.11 |
水建学院 |
康绍忠 |
农业部家畜生殖内分泌及胚胎工程重点开发试验室 |
农业部 |
2002.11 |
动科学院 |
张涌 |
农业部作物病虫综合治理与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
农业部 |
2002.11 |
植保学院 |
张雅林 |
农业部西北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试验室 |
农业部 |
2002.11 |
园艺学院 |
王跃进 |
国家林业局黄土高原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
林业局 |
1995 |
林学院 |
赵忠 |
陕西省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 |
1998.1 |
植保学院 |
吴文君 |
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 |
1998.1 |
农学院 |
张改生 |
陕西省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 |
1997.3 |
林学院 |
苏印权 |
陕西省林业综合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 |
1995.9 |
林学院 |
赵忠 |
陕西省植物遗传育种工程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 |
1993 |
农学院 |
徐旗 |
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 |
2001.6 |
植保学院 |
康振生 |
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陕西省 |
2005.1 |
植保学院 |
康振生 |
表2-2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心名称 |
来源 |
依托单位 |
负责人 |
批复时间 |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科技部 |
水保 |
吴普特 |
1998年 |
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 |
科技部 |
农学院 |
张改生 |
1999年 |
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农学院 |
杨改河 |
2005年 |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 |
农业部 |
农学院 |
张改生 |
1998年 |
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水保所 |
李锐 |
2001 年 |
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 |
农业部 |
植保学院 |
张兴 |
2003年 |
陕西省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动科学院 |
张涌 |
2001 年 |
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植保学院 |
张兴 |
2001 年 |
陕西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食品学院 |
杨公明 |
2001 年 |
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葡萄酒学院 |
李华 |
2001 年 |
陕西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动科学院 |
窦忠英 |
2002 年 |
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园艺学院 |
邹志荣 |
2003 年 |
陕西省中药指纹图谱与天然产物库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生命学院 |
梁宗锁 |
2004 年 |
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杨凌)分中心 |
农业部 |
食品学院 |
吴普特 |
2005年 |
陕西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园艺学院 |
赵政阳 |
2005年 |
陕西省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机电学院 |
郭康权 |
2005年 |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水利部 |
水保所 |
张兴昌 |
2006年 |
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农学院 |
张改生 |
2006年 |
农业部国家肉牛改良中心 |
农业部 |
动科学院 |
昝林森 |
2007年 |
国家林业局西北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 |
国家林业局 |
林学院 |
|
2007年 |
陕西省现代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水保所 |
吴普特 |
2007年 |
表2-3国家和省部级野外试验台站
基地名称 |
所在地 |
依托单位 |
批准时间 |
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台站 |
陕西长武 |
水保所 |
2005年 |
国家安塞水土保持综合实验台 |
陕西安塞 |
水保所 |
2000年 |
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陕西宁陕 |
林学院 |
2001年 |
国家黄土肥力与肥力效益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
陕西杨凌 |
资环学院 |
2005年 |
表2-4校内研究机构
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 |
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
动物遗传育种与胚胎工程研究中心 |
农业与环境信息研究中心 |
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研究中心 |
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研究中心 |
节水与水资源研究中心 |
西北林业研究中心 |
生物信息研究中心 |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 |
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
苹果研究中心 |
茶叶研究所 |
农村金融研究所 |
数学模型与数据分析研究中心 |
中药材规范化研究中心 |
微生物研究中心 |
农业法与环境法研究中心 |
草食动物研究中心 |
农业科技翻译研究所 |
6)农业科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杨凌示范区人才总量为2.1万人,其中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1.9万人,直接从事知识创新的人数为1.5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博士指导教师188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43人。园区内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创新人才总量明显增加。
7)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日益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