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区农业的小康之路(12)
(2024-06-19 09:21:57)
标签:
现代农业陕西吴堡精心筹谋真抓实干鼓劲与祝福 |
吴堡县现代农业总体规划
6战略措施与对策建议
吴堡县的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宏伟的系统工程,除上述所及的问题外,还必须配备优惠的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一任连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干到底。
6.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吴堡县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的特殊性所决定,必须在此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进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区内外,地方与中央的协调,以及项目的宏观分工。
1、立足吴堡、放眼全局,充分认识吴堡生态型现代农业建设在陕西、在全国的重要作用。建设生态农业是促进吴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治理黄河、造福中华民族的一项根本措施,是我们对人民、对历史、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
调动各方力量,群策群力,打攻坚战、歼灭战、持久战,开放市场,构建绿色通道,吸呐盘活各种资源,使现代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达到一劳永逸。
2、政府真抓严管,农民自觉实干,加速农村基础条件和生态条件的改善。这一宏伟而艰巨的工程,是对全县各级领导和农民素质的考验,必须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干给一代看。
3、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吴堡县得天独厚的条件,建立以红枣和畜牧为主的现代生态经济示范区。要象抓工业那样,抓投入、抓产业、抓引进、抓促销,建基地,创名牌,为二十一世纪的开发治理展示前景和示范导向。
6.2加强领导,强化协调
1、成立现代农业规划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除农口主要单位外,要求经发局、财政局、乡企局、建设局、商贸办、招商办、工业局、重点乡镇等主要领导,作为成员单位,负责统一共建认识、审定总体规划、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三年形成农业园区新框架、五年建成主导产业链新体系,十年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框架。
2、建立明确的目标责任制和严格的奖惩制度
领导真抓严管,层层夯实责任。把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实绩与年度考核、干部升降相结合,并由组织、人事、考评部门全程督查,严格考核,使农业产业开发从干部力量、资金投入、考核导向上得到进一步加强。最大限度整合资源、人力等发展要素,形成“责任链”,形成整体效能,集中力量做大事,快成事。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推进干部转型,提高工作效率。
在项目管理中必须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农业扶持资金全部实行项目管理。具体运作中按照申报、论证、考核、审批、签订合同等运作程序,确定扶持对象。达到合同规定的规模效益,政府兑现扶持资金。扶持资金不直接用于起步阶段,而是先起步、后扶持,视其发展规模兑现合同,以奖代补。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优良品(畜种)的发展壮大以及龙头企业的建设,并实行专款专用。为确保该项规定的落实,应专门成立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组建了精干的项目验收兑现工作组,设立了项目资金专帐,建起了完整的大户专档,实行封闭式管理,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扶持资金的使用,实行农户(企业)申请,政府审批。先由乡镇详细考察论证,逐级上报审批,后由县验收组实地验收、部门把关兑观、并与大户签约,明确其权利和义务,确保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为了使验收达到公平、公正、合理,应实行 “户籍化”建档管理办法,验收标准。全面考核,逐项兑现,从而确保了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
3、出台和完善新形势下工农互助的产业政策
制定更加优惠的农业园区招商引资政策;研究更加灵活的土地资源开发政策,如对农业建设项目实行国家综合农业开发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土地整理项目并分享治理成果;制定出具体的农户土地入股、劳力入股办法或指南;制定现代农业建设和“一村一品”衔接配套政策,创新和完善各级行政领导+企业家+科学家+农户四方的战略联盟关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新体制和机制。
6.3继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持之以恒地搞好水利及节水设施:水资源的短缺目前已成为制约吴堡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人畜饮水已经非常短缺,水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大力发展先进的节水保墒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吴堡县水资源短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围绕农村水利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农村水利的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农村用水保障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千方百计做好土壤水库这篇大文章,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挖掘千百年来广大老百姓抗旱节水的丰富实践经验,采用深水平沟、大鱼鳞坑、蓄水窖等多种实用技术,实现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墒的目标。
2、坚定不移地建设永久性标准农田:要稳定现有耕地面积,采取以下措施保护耕地:1)继续加大基本农田建设数量和质量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旱作耕地产出水平,以培肥地力为中心,广辟肥源,使有机肥积造总量逐年提高。大力开展粮草轮作、秸秆还田、沼气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方式。2)采取综合技术、工程措施防治农村土壤面源污染。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
3、继续延伸乡村交通和农田道路:充分发挥现有干线公路网的骨架支撑作用、辐射功能和公路网的整体效益,形成以吴堡县城为节点,连接个乡镇和相邻市(县)的公路网络。继续大力建设村村通工程,建立保障农产品运输的农业生产交通网络体系。特别是生产性田间道路量大面宽,难度较大,尚需继续奋斗。
4、全方位推动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深砭焉新农村建设模式,加快吴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社区建设步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投资部分着重在养殖小区建设、农民合作社建设等能够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领域倾斜,即打造新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力争建成4-5个新的社区,全方位提高社会化水平,为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
6.4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1、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现代农业的领导体系和协调机制。分管领导总负责,农口部门分工负责,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支撑,相关部门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
2、农村金融体系: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强化财政支农职能,加大信贷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筹建1-2个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农民以合作社或其它多种模式开展股份经营。
3、科技推广体系:广泛吸纳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成果,主动告别粗放经营、自给自足的传统型生产和生活方式。一是在科技人员的指导和带动下,主动狠抓新型生物资源的引进和鉴选。二是面向市场,搞好产业的深度开发。
1)以企业为依托,建成高标准的吴堡红枣和畜牧科技示范园区,集聚人才、设施、技术、资金等资源,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创造新特色,培育新亮点,让园区效应成为吴堡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2)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市职业技术学院、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围绕吴堡主导产业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工作。
4、动物防疫体系:搞好配套服务和疫病防治是舍饲养畜成败的关键,健全防疫检疫网络体系,完善全程配套服务制度。县政府应从健全防疫体系入手,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畜牧部门应拿出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办法,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聘用技术人员充实到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保证每个乡镇有2名以上专职防疫人员。县上每年预算专款建立县级牲畜疫病防治基金;乡镇财政每年列支村委会防疫人员的报酬。健全县、乡、村三级畜牧防疫体系,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防疫工作,确保全县无大的疫情发生。
5、信息服务体系:发挥现有网络的硬件优势,加强涉农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共享,统筹建设吴堡“三农”信息资源库,建设枣业、畜牧、种植、植保、土肥、种子、农业法规等农业专业网站。以电视、广播、互联网为平台,采取多种模式扩大农村信息网络的服务范围,建成覆盖县、乡、村、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生产和营销大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6、农资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将农资连锁列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通过大力推进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建设,改造提升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从而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农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农资产品。
7、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的贯彻实施,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法规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实施灵活多样的监测制度。通过专业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为吴堡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提供高效的服务。
6.5推动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加快新农区和新牧区的形成
根据对该县的研究,利用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扶贫工程,以该县永久性的宜农(居)地资源为主要依据,逐步搞好移民搬迁,强化建设新农区和新社区,然后将原搬地逐步建成现代牧区或生态保护区。优先壮大50个农业新村的思路和做法,值得重视、值得探索。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新矿区、新农区、新社区应逐步一并纳入全县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
6.6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为了适应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处理农产品纠纷的要求,必须积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是保障吴堡县农民政治经济权利的重要力量,有利于增强农民进入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引导功能。优化配置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综合生产率和规模效益,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提供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服务,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的吸引力、凝聚力。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自愿组成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手段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分工分业,提供产供销服务,以增强合作社组织对农民的吸引力、凝聚力。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力度,项目引导,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建立契约组织、中介组织、市场组织。率先在红枣和畜牧方面实现突破,逐步完善。
6.7重视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
该县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工作,尚处在萌芽阶段,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予以引导和扶持。首先从商标保护和原产地保护、质量认证开始,逐步向农业专利领域拓展。根据县情,建议采取直接后补助政策,即凡农民、涉农企业、事业单位申报成功的各类农业知识产权证书,其审批费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由县科技局实报实销。要继续动员企业、农户、涉农事业单位联合开拓农产品高端市场,并及时予以奖励兑现。
6.8重视和完善农产品补贴长效体制和机制
1、在吴堡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急剧转型时期,县委、县政府要把保证和稳定农产品的总量和质量放在发展战略的基础地位。把农民的增产、增收放在稳定发展的大局予以考量,以确保吴堡县粮食和副食品需求的稳定满足,同时,保证农村的社会稳定。
2、要研究制定“米袋子”和“菜篮子”的直接补助标准,并尽快建立和完善长久性的补贴体制和机制。当前要认真搞好工农产品的价格比较研究和农、工、商各环节纯收益的合理分配研究。各个职能部门必须改变二元经济的传统理念和制度安排,多方谋求和促进吴堡县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逐步让农产品生产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这是必然趋势。故借鉴国际经验,必须搞好农产品内部的比价研究和农工商各部门的利益比较研究,按照公正、规范的原则,以政策和法律来持续保证社会各部门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农民的直接利益。
3、以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行股份制合作模式,加速农产品市场要素的培育和凝聚,全面形成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利益格局,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快车道。据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分析和判断,结合吴堡县农产品生产的典型特征分析,建议吴堡县要高度重视对农产品补贴的永久性体制和机制的探索,并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法律化,只有从利益上保证农产品生产者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方能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吴堡县的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