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援助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

(2024-05-21 10:20:42)
标签:

技术援助

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

夯实基础

文明共建

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2)

项目技术合作方案

1部分 项目概况

2部分 项目背景与基础条件

2.1项目背景与重要意义


2006年11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的八项举措。在农业方面提出了要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探讨开展农业合作的新形式和新途径,其中包括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温家宝总理在中非合作“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的推进中非合作“8项新举措”中,指出进一步加强农业合作,为非洲国家援建的农业示范中心增至20个。2012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提出要继续把农业和粮食安全作为中非合作的优先领域,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中国援非农业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是中非人民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中的一项务实合作,是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农业实体,也是合作成果更多惠及双方人民的一个典型实例。

作为1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之一的中国援助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自2009年7月2日开工建设,于2011年1月8日主体土建工程竣工并通过了国家验收。期间,陕西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原陕西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作物引种、品种改良、良种繁育、栽培技术改进、种植制度创建,动物养殖和农机具,以及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方面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了确保喀麦隆农业示范中心顺利运营,保证“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非农业合作,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链运营,特制定新的一轮实施方案。

粮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之一,不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安危,也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定。因此,粮食安全历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达到10.2亿人,其中儿童有3亿,且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非洲等地区出现了人口增加、粮食减产的局面。饥饿和贫困的羁绊,严重滞缓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程。因此,发展农业是解决非洲粮食安全、消除贫困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喀麦隆粮食自给率虽然达到97%,但谷物自给率较低,仅占粮食构成的22.2%,食物主要以木薯、芭蕉为主。喀麦隆政府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谷物。多年来喀麦隆年均进口大米30万吨,小麦28万吨,以弥补国内粮食短缺。喀麦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曾在1998年和2001年遭遇大荒年。又据喀麦隆2005年3月9日媒体报道,由于旱灾和虫灾等因素影响,喀麦隆粮食主产区的极北省粮食歉收,粮食减产23.35万吨,使喀麦隆国内出现粮食短缺,饥饿贫困人口增加。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喀麦隆粮食更是连年欠缺。

因此,中国援助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建成与顺利运营,将对该国农业发展、粮食增加、食品安全、生活水平提高,乃至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均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2006年4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之前,原陕西省农垦农工商总公司首批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正式进驻喀麦隆中央省楠加市埃博科地区,经过8个多月的努力(至2006年12月),克服了语言关、生活关、疟疾关等困难,复垦耕地50公顷,恢复灌排渠道3公里,田间道路3公里,打饮水井1眼,购买农业机械4台套,修复生产、生活住房4栋,实现了“当年垦殖、当年见效”的目标,并兑现了“将中国人生产的大米当年呈现在喀麦隆总理餐桌上”的承诺。经过66个品种试验,初步筛选了16个水稻,3个玉米适应性较强的品种,部分水稻品种稻谷产量达到6-8吨/公顷,最高达到10.5吨/公顷,被喀方称赞为“中国农业技术人员在喀麦隆创造的奇迹”,获得了十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2.2现有基础

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位于喀麦隆中南部的楠加埃博科市市区北6公里的萨纳加河(SANAGA)南岸,总面积为97.28公顷。地理坐标界为东经12°21′40″12°23′23″,北纬04°42′36″~04°43′11″,东西侧以两条自然小河流为界,地貌特征为中低丘陵区,总体地形为南高北低,东西两侧高,中间低,海拔高程在383.18米~402.4米之间;其东南、西南部均为高地,南北向相对陡峭,比降为2~4%;其余区域较为平缓,东西向比降为0.8%,南北向基本平坦。项目区土壤为红土,质地偏砂,土层厚度为30~50厘米,持水能力弱,保肥能力不强。现有耕地以台田、坡地为主,间杂有少量林地及天然降雨汇水形成的季节性湿地。

该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基础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0公顷, 已于2010年12月10日完成办公楼,1号、2号专家宿舍楼,1号、2号学员宿舍楼,种子库加工车间,粮食仓库等7个单位工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及主体工程以及农田土地平整、抽水站泵房、灌、排渠系及田间道路等配套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验收,扫尾、修补、完善工程也已完成,为“示范中心”启动运营创造了硬件条件。建设期间,已经开展了水稻、玉米、木薯等作物品种引种筛选比较试验,初步确定了10个水稻,3个玉米适生品种,并总结了水稻、玉米、木薯高产栽培技术,为“示范中心”的运营积累了基础数据和技术资料。

建设期间,已经在国内培训了7名喀麦隆农业管理人员,并在当地培训了150多名一线工人,为技术合作期培训工作创造和积累了经验。

建设期间,喀麦隆政府十分关注“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喀麦隆总统、总理和农业部部长多次亲临现场视察指导,并在喀国新闻媒体上多方报道,引起了喀麦隆人民的普遍关注。

建设期间,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和关怀“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建设。贾庆林主席2010年3月和回良玉副总理2011年元月访问喀麦隆期间,听取了项目进展的专题汇报,并就项目建设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做出了重要指示,给项目人员和建设单位极大的鼓舞,陕西海隆金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并志愿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精心完成好喀麦隆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各项任务。

3部分:建设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3.1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积极贯彻、全面落实国家商务部、农业部援助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各项政策、方针和具体要求,以援助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六大功能”目标为着力点;以促进中国与喀麦隆长期友好,帮助喀麦隆人民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为目标;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大资源优势,精心做好试验研究、优良品种繁育、技术示范、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彰显中国农业发展水平,获得援外项目良好的政治、经济、生态效益。

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主要功能设计为:试验研究、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示范带动、技术推广、产业化等六大功能。

1.试验研究:引进国内水稻、玉米、木薯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在政策允许出口的品种范围内,买断其技术专利),与当地品种进行对比筛选或杂交改良,并进行配套的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培育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农作物新品种(系)及栽培技术体系。

2.良种繁育:建设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优良品种繁育基地,除为本公司农业产业化开发提供必要的良种外,还可为喀麦隆农业生产单位甚至为周边的国家农业生产部门供应优质、高产、高效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良种。

3.技术培训:开展以水稻和玉米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为主的农业管理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同时开展专门技术工人的培训,包括:拖拉机驾驶、水稻灌排水、杂交稻、杂交玉米制种、种子加工、稻谷、玉米、木薯、蔬菜等农产品加工。

4.示范带动:在中央省的楠加与喀方密切配合,联合开发建设1.5万亩水稻产业化经营示范区,并在西部省的桑处、北部省的加鲁阿各建示范点一个,向农民示范以杂交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栽培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

5.技术推广:通过各种方式,全方位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经验,将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引入喀麦隆农业生产中。

6.产业化:以水稻产业链开发为重点,建立良种、农资、农机引进、示范推广与农产品经营产业化体系,实施1.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以水稻产业化开发为突破口,推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升,保障喀麦隆农业技术培训中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2基本原则

参照我国对外援助政策和基本方针,面对新的一轮任务要求和陕西援外实施单位的调整和衔接,进一步明确下列基本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帮助喀麦隆国家提高农业技术自主发展能力的原则。实践证明,一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中国在提供对喀麦隆援助时,应尽力为受援国培养农业方面的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帮助喀麦隆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培养骨干技术人员,充分开发利用本国资源,打好可持续发展基础,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独立发展的道路。

——尊重喀麦隆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相信各国能够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援助工作中主动和喀麦隆合作方密切配合,共同探讨农业发展之路,多采用协助和共商机制,共同寻求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中国坚持把对外援助视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注意实际效果,照顾对方利益,通过开展与喀麦隆国家的农业技术合作,着力促进双边友好关系和互利共赢。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援助规模和方式上,从自身国情和省情出发,依据自己的实力与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注重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切合受援国的实际需要。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国对外援助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注重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对外援助方式,及时调整与改革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对外援助工作水平。

——在自我管理和运行方面坚持统筹兼顾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积极寻求近期投资与远期效益的平衡点;理顺预留充分发展空间与远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3.3发展目标

3.3.1项目的总体目标

在国家商务部、农业部的统一协调和指导下,建成以水稻为主,兼顾玉米和木薯等粮食作物的良种繁育试验示范中心,集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和新品种培育、农机具应用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并以示范中心为平台,力求通过企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通过示范中心的产品、服务及产业化经营,以及运营企业在喀麦隆的1.5万亩农业产业化开发项目实施,促进喀麦隆国家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能力的提高。提高当地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技术合作,兑现中喀两国政府协议书签订时的要求与承诺,实现援喀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中国援助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示范中心总体目标定位为:将其建设成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的平台;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的基地;农作物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的示范基地;农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培训中心;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实体;推动中国农业技术与非洲农业发展紧密联系的纽带。

3.3.2项目的具体指标

1.培育适宜喀麦隆当地生产的水稻优良品种2-3个,旱稻品种1-2个;适宜喀麦隆的玉米优良品种1-2个;适宜配合水稻、玉米轮作倒茬的优良豆类作物2-3个;适宜喀麦隆生产种植的木薯优良加工品种1-2个。争取使这些优良品种通过喀麦隆农业部的鉴定和认可,并获得证书。

2.培训喀麦隆农业管理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生产工人共900人次。

3.力争示范推广水稻、旱稻、玉米商品生产或综合农业配套技术推广达到10万亩以上,良种率达到50%以上。3种单产水平分别达到500kg、400kg和500kg以上。

4.以水稻产业开发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建设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000公顷(其中用于产业化水稻制种面积300公顷);建设水稻生产基地4000公顷,其中实际用于水稻生产面积3000公顷;年产水稻良种1458吨,年产大米25200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