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佳县“十一五”科技扶贫规划
(2024-04-28 10:54:20)
标签:
科技扶贫规划方案同心合力强县富民祝福与敬礼 |
一、
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沿岸,地处北纬37°41′41″-38°23′34″,东经110°0′45″-111°45′101″之间。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该县为全国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多年土壤侵蚀模数为22600吨/平方公里/年;也是全国最为贫困的县份之一,2004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319元。
1、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做强作大。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十五”期间,确立了“枣、羊、薯、豆”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加快了产业开发步伐。红枣面积由2000年的35万亩发展到2004年的45万亩;产量由3000万斤提高到1.2亿斤;产值达到1.5亿元,红枣虫果率由30%左右下降到3%以下,通过低产枣园改造,优质枣园面积由2000年的10万亩增加到20万亩;新建红枣烤炉260多座,同时还建成了兰花花食品有限公司、佳宝食品有限公司、明德枣业有限公司、东方红枣业有限公司等5个红枣深加工企业,15个初加工企业,年加工转化能力1000多万公斤。羊草产业是佳县农业主导产业的又一亮点,全县现有草场面积26万亩,羊子数量由2000年的11万只发展到2004年的18万只,其中,小尾寒羊、白绒山羊等优良品种占到50%以上,且由过去传统放养转为舍饲养殖。薯豆产业稳步发展,薯类年均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年产量为15万吨,产值3000万元;同时,淀粉、粉条加工遍布全县各村,由佳县生化公司生产的β—环状糊精远销日本等周边国家。豆类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亩左右,其中绿豆10万亩、大豆12万亩,地膜绿豆面积占到20%,佳县绿豆已成为榆林绿豆出口日本等国的主要生产基地,年产达1200万公斤,产值3000多万元。目前,枣、羊、薯、豆产业在佳县基本形成,已初具规模。
2、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林草覆盖率由2000年的16.8%提高到2004年的22.7%,同时,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南治土、北治沙、东治石洼”、坝系工程、小流域治理、水平沟种植等工程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劳动者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十五”期间,通过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请进来、走出去”学习科学技术,以及现场培训、巡回指导、科技下乡、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推广普及适用技术。5年来,受到培训的人数达4万人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5万多份,60%以上的农户基本掌握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技术。枣区农民大都掌握了红枣的栽植、修剪、防虫、嫁接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技术,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
4、科技示范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在“十五”期间,我县重点抓了各类科技示范点的建设,通过示范点带动各个产业的发展。店镇孛牛沟村60亩矮化密植枣园的示范点建设,使新建枣园逐步走上了科学合理化。打火点林场、方塌苗圃优质红枣种苗基地的建设,为新建枣园提供了良种苗木。通过对前吕岩、闫家峁、牛圈沟等20多个示范村进行了低产枣园改造,总结出了红枣整形修剪、高接换头、病虫害防治、窑灌枣园等7大技术,并在全县枣区进行推广,使全县在5年内完成低产枣园改造面积10万亩。累计改造面积达到20万亩,红枣亩产由2000年的150斤到2004年提高到450斤。方塌塔山村养羊示范村的建设,带动了全县养羊事业的发展。任家沟村地膜绿豆示范基地的建设带动了全县地膜绿豆播种面积的发展,使绿豆亩产由150斤提高到300斤;朱官寨村洋芋脱毒种薯示范基地的建设,带动了全县洋芋脱毒种薯面积的发展,各类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全县主导产业的快速成长与壮大。
5、加快了农民脱困致富的步伐。5年来,通过全社会的大扶贫,使科技扶贫工作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2000年全县有贫困人口11万人,到2004年减少到8万人;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96元,2004年增加到1319元,增加了近1倍。
6、UNDP项目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UNDP科技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在佳县投放70万元。我们通过抓重点村、扶典型户,以重点村、典型户带动其它村、户的发展,使项目实施工作逐步走向实施工作专人化、资金管理运作金融化、农户使用资金技术化的良性发展轨道,达到扶一户、富一户、扶一村、富全村的目的。5年来,朱官寨、官庄等项目区农民利用小额信贷资金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业,使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600元增加到1300多元。现项目区农户都坚持发展养殖业、栽枣树,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5年来,科技扶贫工作不断完善,总结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是搞好科技扶贫工作的关键。为了加大科技扶贫工作的力度,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科技兴佳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开发科技扶贫工作的决定》,明确了科技扶贫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同时,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佳县科技人员目标责任管理办法》、《佳县科技进步奖励办法》、《佳县科技宣传奖励办法》,这些措施,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也调动了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由于县委、县政府一把手重视科技工作,科技宏观管理职能部门日渐加强,科技管理行为日益趋向规范化。
2、坚持狠抓科技宣传培训,强化民众科技意识。为了强化民众的科技意识,每年,我们组织中、省、市、县科技人员开发大规模的科技宣传、下乡和培训活动,让科技人员深入到乡村解决农民在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放映科教影片、图片展览、新闻媒体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科技宣传活动。同时,我们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了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累计培训农民达4万多人次,印发宣传材料5万余份,通过宣传培训,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并掌握了有关技术操作要领,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坚持抓科技示范,树立典型样板。为了开发主导产业,我们把建立科技示范样板作为产业开发的突破口。首先抓示范点建设。建立示范乡镇,在示范乡(镇)建立示范村、在示范村建立示范户,形成乡(镇)、村、户三位一体的示范格局。其次,抓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示范。实践证明,科技示范是新技术、新品种的辐射源,是培训农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基地和样板。
4、搞好多方协作,形成社会合力。科技扶贫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事业,由于科技部门的职权、影响、能力的限制,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为此,几年来,我们和县扶贫办等部门一起统一科技扶贫的思想认识,明确了开发主导产业的工作和目标任务,形成了合力扶贫的良好局面。
勿庸置疑,佳县的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囿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制约,科技扶贫工作也还存在许多亟待继续解决的问题。一是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扶贫难度仍然很大。已经解决温饱的地区,经济基础脆弱,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一遇大的自然灾害还有出现返贫的可能;二是科技滞后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导致技术推广难度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转化速度慢,农民依靠科技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尚未形成;三是科技扶贫资金投入与现实需要极不适应。四是科技发展的激励政策和机制不完善等。
鉴于上述问题的长期客观存在,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对于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生态条件的好转和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意义重大。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佳县科技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脱贫致富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贫困农户生活水平为根本,坚持生态立县、科教兴县、旅游强县、枣畜富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的科技扶贫,基本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大力提高低收入人口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全面增强贫困地区的科技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到2010年,力争实现如下具体目标:
——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贫困地区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提高到4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85%;
——到2010年,使项目辐射区内每个贫困户依靠科技进步人均增加收入500元;
——到2010年,贫困地区85%的劳动力得到技术培训,使每个农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项实用技术;
——到2010年,全县红枣面积发展到60万亩,红枣加工企业达到50家,加工率达40%;
——到2010年,新开发的产业收入占所在区域农民收入的60%以上;
——到2010年,林草覆盖率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到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
二、
1、坚持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的原则。紧紧围绕本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确定科技扶贫的重点项目,依靠项目带动战略,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普遍增加贫困农户收入,最大限度的减少贫困人口。
2、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继承和发扬老区科技扶贫成果和经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抓好龙头企业和产业示范大户,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实现产业开发基础化、规范化。积极探索和创新新的科技开发模式和工作机制。
3、坚持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 通过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巩固产业扶贫开发成果,防止产业滑坡和人口返贫。
4、坚持统一规划、分布实施原则。按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域统一规划,综合设计,统一评估,一次批准,分期投入,分年实施。一片一片地开发,一批一批地解决温饱问题。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主要任务
1、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按照“乡有中心服务站,村有协会户示范”的形式,逐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各级、各类科技协会的作用,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的发展,培育专业的人才队伍,并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引入先进适用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以村、户为单元,开展示范,并逐步推广,使贫困农户能够及时得到适用的先进技术,加快科技脱贫致富步伐。
2、开发特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全县确立的“生态立县、科教兴县、旅游强县、枣畜富民”这一总体发展思路,以红枣这一最大的主导产业为重点,逐步加快品种结构优化,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示范园建设、庭院经济和立体农业为主攻方向,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进一步发展壮大红枣产业和畜禽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生态农业转化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3、继续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加强其引导带动能力。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高标准模式引进先进适用的加工技术,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以创立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为目的,大力扶持以红枣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逐步使佳县的农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4、加快科技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以县科技扶贫远程培训中心为基础,建立以互联网和有线、无线广播电视为主体的科技、市场信息网络,加强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以各乡镇为基地,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的与县科技扶贫培训中心联接的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技术、信息的双向交流,同时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加大投入,建立佳县科技扶贫专项奖励基金、设立佳县科技扶贫贡献奖,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投入到全县的科技事业发展中来,并培养一批能真正起到带头作用的示范者。
5、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技术协作。充分利用互惠互利的原则,立足本地自然、生态、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与发达地区人才、技术、资金优势的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协作水平,通过技术培训、干部交流、劳务输出,技术转让等不同形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不断提高本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二)重点工作
1、坚定不移地继续做强作大红枣产业。适度扩大红枣栽植面积,重点提高红枣品质。研究并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有机食品标准的国家级红枣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级红枣原产地保护认证,力争取得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对佳县红枣基地建设、红枣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认证,全面占领国内红枣市场,积极打进国际市场。到2010年,红枣林面积达到60万亩,建成有机红枣基地26万亩,产量达到2亿斤,实现产值4亿元,人均1400元。
2、稳步提升畜禽产业。在大力引进推广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大力培植养羊、养牛、养猪、养鸡等实体的基础上,组建养殖基地和集团公司。发展毛线粗纺加工业和皮革加工业,带动地毯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兴办肉食品和奶产品加工业。到2010年,草场面积达到60万亩,羊子、奶牛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50万只、5万头,实现产值2亿元,人均700元。
3、稳定发展薯豆产业。在稳定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在改良品种和提高单产方面取得突破。到2010年,建成15万亩优质洋芋生产基地和20万亩绿豆、黄豆生产基地。年产洋芋15万吨,年产豆类1.5万吨,年薯豆产值1亿元,人均350元。
4、积极启动农副产品加工业。根据资源的分布和加工现状,不断培植和发展市场主体,建设佳榆线以畜产品为主的加工带;佳米线以薯类为主的加工带;黄河沿线以红枣为主的加工带,逐步形成以干线公路为轴线,以建制镇为中心,以村户为单位的农副产品加工和包装的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批有潜力、前景好的私营、民营加工企业,促使其走上规模化发展的路子;通过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培植龙头企业,实现工业的二次“创业”。年加工红枣能力达到1.6亿斤,创利税9600万元。畜禽产品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创利税3000万元。年加工洋芋5万吨,创利税1300万元。豆类加工以分级包装为重点,年加工能力1万吨,创利税100万元。
5、强化和完善科技能力培训工程。“十一五”期间,培训各级各类技术人员3万人次,远程培训2000人次,使10%的技术人员成为各产业的技术骨干,实用技术普及率达85%以上;每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项脱贫致富的技术。培训内容主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发,重点进行无公害栽培,矮化密植枣园建设、枣树规范化建园、幼园管理、节水灌溉、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保鲜贮藏、产品加工、科学养殖等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主导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和广大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考核。各级党政部门要继续把科技扶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科技扶贫工作的领导。乡、村成立科技扶贫协调实施小组,建立科技扶贫工作责任制,并且作为一项主要指标纳入各级领导考核的内容。稳定科技扶贫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扶贫规划,组织协调项目实施,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经常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保证科技扶贫工作政令畅通。
2、强化职能,当好助手。科技部门要找准工作定位,开拓工作空间,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要强化以下职能,一是当好参谋助手职能,要充分利用科技系统的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优势,针对县城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咨询建议,起到“参谋部”、“咨询部”的作用。二是综合管理协调职能,要加强科技行政和管理,依法行政,提高执政能力,通过营造政策环境,调动各部门推动科技进步的积极性,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做好当地科技工作。三是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科技中介服务,做好项目、技术、人才引进和科技招商工作,加强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等公共科技服务。四是组织科技示范职能。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3、创新机制,吸引人才。积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社会扶助、市场调节的科技扶贫运行机制,制定和落实科技人员奖励办法,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把科技人员推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优化科技人员结构,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优秀科技人才能够引得来、稳得住、下得去,在基层科技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各级联动,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以地方力量为主,逐步建立以上级科技部门和财政投入为导向,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资源上下联动,以农民投入为主体,以争取金融投入为重点,以引进外资,社会积资为补充,建立多部门合力扶贫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在工作思路上,我们坚持开放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社会各界对科技工作的关注度和扶持力度。
5、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兄弟市县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各地科技扶贫的成功经验在我县得到推广应用;积极帮助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间的牵线搭桥,推动跨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联合;坚持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企业集团以及民间组织的广泛接触,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争取国际社会对科技扶贫更大的扶持,使科技扶贫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