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能源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2024-04-27 08:51:40)
标签:
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工农互助可持续发展陕西北部 |
我国北方能源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北能源矿区既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矿资源的高度富集区,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既是国家能源矿产开发的重要接续地,又是防治荒漠化的重点区。因此,在加快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同,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示范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北生态环保建设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近几年在退耕还林还草、整顿采煤采油秩序、推行文明井场建设、科学治污防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更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因素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承载力面临日益增长的压力。
(一)水环境和空气污染日益加重。大量废渣、废石及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河道,延河石油类超标7倍,窟野河水体中悬浮物比开发前增加了93倍,无定河、榆溪河全年水质评价为IV类。榆林市年降尘量“九五”期间翻了一番多。
(二)地面塌陷、水系破坏不断扩大。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据榆林市观测,榆阳区沙河下降2.62m、神木县尔林兔镇庙壕下降0.97m、靖边县梁镇柳桂湾下降5.32m。大部海子水面缩减或干涸,红碱淖水面下降约2m,天然湿地严重萎缩,危及植被沙丘有再度沙化的可能。规划区内15条沟渠、9条源头出现断流,造成一些地方人畜饮水困难,耕地遭到破坏,活鸡兔煤矿因采空塌陷而涉及搬迁的就有5个村369户人家,其中350户村民因水源泄漏而致农田水源枯竭。
(三)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仍比较严重。沙化面积仍以每年200km2的速度扩大,每年输入黄河泥沙量高达1.9亿吨,草地沙化面积达7213km2,占天然草场总面积的44%。
(四)环保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能源矿区的城镇、企业大都没有污水处理厂,也没有集中供热系统和垃圾处理场,城镇污染问题愈来愈突出。
二、现阶段新的发展思路与理念
针对陕北经济和生态发生的新变化和新形势,陕北能源矿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园区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以构建我国北方能源重化工生产基地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网为基础,以发展能源化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园区为主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煤节地现代技术,强化资源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科学技术和尖端设备,以提高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率为核心,高效配置资源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技术绿色化、产业链接网络化、代谢过程循环化、资源利用多元化,将该区建设成为一个以“煤基”产业链网为主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级示范园区,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当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内外整体生态恢复与重建,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和谐,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修复、保护之间的和谐,同时,着力带动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富裕。真正意义上的工农一体化是其本质特征。
三、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政府主导原则:在陕北能源矿区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趋于不断扩大之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相对趋于严重滞后,已经成为限制该区社会经济整体推进的最大“瓶颈”。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在此情况下,唯有政府首先撑起兴农富民的大旗,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指导和引导,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弱势农业和弱势农村的局面。当前,要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中央、省、市、县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
5、“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矿区和新的农区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通过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实施资源利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回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实现对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物质能源利用的闭合循环、产品与服务的低物质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效率,减少矿区内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矿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
(一)重视陕北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分类指导
在陕北的能源矿区,农区和矿区的在地理范围内多属地上和地下的区别,事实上是一体的,这是本质特征,不可回避;只有统筹兼顾,生态文明共享,才是根本的出路。由于能源矿区地处类型不同,采取的重大措施有别。
1、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在主农区应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切入点,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方面以色列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值得学习与借签。同时,榆林的设施农业已经起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前景。因为农业的水平愈来愈取决于工业的水平,用现代工业武装现代农业已成为生产的急需和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设施农业的发展:(1)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直接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同时,由于设施农业在少量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了集约经营,提高了产出的效益和效率,大大缩小了农业生产的活动空间,这就为改广种薄收退耕还林还草目标的实现,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条件和可能;(2)克服了高寒多风等不利因素,发挥了日照充足的优势,延长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3)加大了农民学科学、用技术的需求;(4)广泛引进了市场机制,把广大农民纳入了市场经济这个主体;(5)密切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为工业品生产开拓了一个新的大市场。
(三)因势利导,创新组织管理模式
(四)在能源矿区,继续全面实施四大环保标志性工程
{1}鲁向平主编,黄土丘陵区新型生态经济体系探索 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2}卢宗凡 鲁向平,榆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考察报告,《水土保持通报》,1998年第1期;
{3}鲁向平,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陕西经济学学会一等优秀论文,2002;
{4}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把陕北能源矿区建设成生态环境示范区的对策建议 陕咨字[2003]7号;
{5}鲁向平,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园区的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
{6}鲁向平,梁延萍,陕北贫困农区生态建设与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新西部》,2008年第08期;
{7}鲁向平,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应重视矿区、农区、社区的统筹规划,陕西省决策咨询建议,2008第24期;
作者简介:
鲁向平、研究员。曾任陕西省农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室主任,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所长等,1994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现兼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经济学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本人一直从事于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农业开发的科技攻关、科技推广工作。在黄土高原的区域开发治理战略、可持续农业开发模式建设、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低质土地的高效开发利用等方面有扎实的研究和重大影响。在宏观决策咨询和开发实体模式的示范方面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其先后主持和参加科技攻关、技术推广项目39项,共取得科研成果36项。出版专(编)著9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国际合作中,参与组织完成了联合国援助的西北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4期,主持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子项目3期。擅长研究系统性问题和发展战略问题,现致力于西北干旱半干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