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农业发展之道(10)
(2024-02-17 08:50:49)
标签:
现代农业发展之道工农互助民富县强陕西府谷 |
第四部分 四大现代特色农业园区规划
4.5园区建设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一、主要规划建设项目的归类
由于农业项目的特殊性(主要是界限的重叠和不确定等特征),四大园区的规划建设项目中难免有重复,所以在此将所有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进行统一的分类。主要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七大类: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项目;
3、农田改造与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
4、农产品加工及产业链延伸建设项目;
5、区域型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6、沿黄河生态区建设项目;
7、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创业带头人和农民培训等。
各类单项中的子项目划分见表4-5。
二、投资估算与政府投资部分估算主要参数的选取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设施农业(即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拱棚等)基本建设投资按均价4万元计算,政府补贴50%。其它基础设施项目政府补贴80%,其余20%采取农民劳务出资或地方村镇集资等模式。
2、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项目
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项目采用财政补贴形式,试验基地等按照科技投入和劳务、土地投入分别计算,所需资金由政府全额补贴;推广基地在规划期内新增面积政府补贴按照200元/亩•年的基准,连续补贴3年。
注:由于在基地新增面积内政府补贴是连续三年投入,所以在规划期内政府补贴金额会出现小于政府总投资的现象,特此说明。
3、农田改造与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
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项目采用财政补贴形式,基本农田改造政府补贴300元。
4、农产品加工及产业链延伸建设项目
农产品加工及产业链延伸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是按照同类或类似项目的规模投资进行的估算。其项目的建设规模、地点和投资要根据建设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
海红果冷库建设由政府投资,其它项目政府按其固定资产投资的25%给与财政配套资金,以此来吸引投资,带动涉农产业的发展。
5、区域型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区域型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按期涉农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20%给与财政配套资金,以此来吸引投资,带动涉农产业的发展。
6、沿黄河生态区建设项目
沿黄河生态区建设项目主要以吸引社会投资为主体,政府可以为吸引投资的个人或集体给与一定资金的奖励,以带动起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农家风情园(俗称的农家乐)项目以农户为单位,政府给建设户每户补贴1万元。
7、人才培训
农业园区的建设主体为广大农民,而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是制约项目建设与推广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农业人才的培训。园区规划在规划期内培训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000人,1.2万元/人;农业创业带头人200人,3万元/人;农民培训7500人次,1800元/人次。其培训费用由政府补贴。
三、总投资估算与实施进度及政府投资估算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23223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6735万元,占总投资的21.70%;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项目投资13998万元,占总投资的11.36%;农田改造与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投资2380万元,占总投资的1.93%;农产品加工及产业链延伸建设项目投资13260万元,占总投资的10.76%;区域型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投资9300万元,占总投资的7.55%;沿黄河生态区建设项目54400万元,占总投资的44.15%;人才培训投资3150万元,占总投资的2.55%。
政府投资38941万元,占总投资的31.60%,其中2008年投入3568万元;2009年投入11222万元;2010年投入10944万元;2011年投入8307万元;2012年投入5050万元。
总投资估算与实施进度及政府投资估算详见表4-5。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5.1加强领导,强化协调
一、成立高层次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除农口主要单位外,要求经发局、财政局、乡企局、建设局、商贸办、招商办、工业局、重点乡镇等主要领导,作为成员单位,负责统一共建认识、审定总体规划、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三年形成农业园区新框架、五年建成主导产业链新体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农业园区建设的相关调研、整体规划、支柱项目可行性报告的编写,领导小组会议的筹备,领导小组会议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和日常督促检查工作等。
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总结阶段性工作,布置新的统一攻坚任务,重点协调解决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重大决策事宜。
三、建立政府与科技联合的长效机制
责成县农业局,聘请1-2位熟悉我县农情的高层次综合专家作为该县的农业园区建设顾问,负责对农业园区进行科学调研、策划、监测、评估,并组织策划和完善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农业园区发展规划(2008-2012年),经县农业园区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责成农业局与经济发展局负责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和筛选一批适合该县发展且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农业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逐步拓展项目库,直接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投入、招商引资提供综合咨询服务。
四、县、乡密切配合
园区建设要经过反复调研、多方论证,策划和完善好四大农业园区的功能、特色,精心完善核心园区的空间布局,协调好核心区和辐射区的关系,以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手抓好农业园区硬件平台的建设,一手抓好广大农区生产基地的发展。
五、出台和完善新形势下工农互助的产业政策
制定更加优惠的农业园区招商引资政策;研究更加灵活的土地资源开发政策,如对农业园区建设实行国家综合农业开发政策;制定出具体的农户土地入股、劳力入股办法或指南;制定农业园区和“一村一品”衔接配套政策,创新和完善各级行政领导+企业家+科学家+农户四方的战略联盟关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新体制和机制。完善“双百”兴农工程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鼓励部分行政和事业单位人员直接创业、兴业。制定鼓励多类支农资金的各计其功、捆绑集中使用政策。
5.2夯实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基础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综合投入力度。根据专家研究,解放以来,我省粮食每跨上200万吨台阶,都相应有33.3万公顷“四田”(梯田、坝地、埝地、河滩地)和每亩增施2.5公斤纯氮化肥投入的增加。投入是个硬道理,但据多项指标分析,该县的农业投入总量明显不足。建议该县拿出1/3的耕地占用税用于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其关键。
1、把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提上重大议事日程。
2、把四大川道整治与开发列入重点项目展开前期工作。
3、部署引黄入川(皇甫川),引黄上山(南部山区) 的基础调研与可行性研究。(1)黄河与黄甫川在麻镇境内仅隔梁龙头一座小山,建议研究探讨;(2)武家庄、墙头、碛塄等有引黄的需求,建议研讨和可研后,纳入决策议程。
4、新矿区、新农区、新社区应逐步一并纳入全县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
5.3以科技为先导,提升农业园区建设水平
在每个农业园区设立相对稳定的农业特色产业试验站(点),围绕重点产业,配置必要的专职科技人员,为特色产业链建设提供全程的技术保障与服务,这是必要的技术平台,宜纳入政府预算。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进入本县的涉农企业任职或兼职,并领取相应的技术报酬。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园区建设一钱人员的津贴和驻村补助标准。
加快企业的技术转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发挥资本优势,重视国内外先进适用农副产品加工设备的直接引进,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尽快制定和出台府谷县鼓励民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和应用的政策指南和具体资助办法。
保持优势,继续开展广大农民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
5.4推动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加快新农区和新牧区的形成
粮食作物生产属于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只有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适当的利润。根据无数次测算,以我省户均耕地面积约0.4公顷,户均粮食总产1200-1750公斤,其中约有60%为自食,只有40%为商品粮,农民种粮支出费用只有通过40%商品粮得到补偿,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户均粮食经营达到10公顷,才能获得社会平均生产利润。通过土地入股和收益分配承认农民拥有的使用权并使之商品化、价值化,以促进土地转让,成为一种与当前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在区域性粮食主产区重视发展一批户均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意义重大。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和流通企业向粮食生产领域延伸,逐步建立长久稳定的产加销经济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食品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对该县的研究,利用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扶贫工程,以该县永久性的宜农(居)地资源为主要依据,逐步搞好移民搬迁,强化建设新农区和新社区,然后将原搬地逐步建成现代牧区或生态保护区。值得重视、值得探索。
5.5逐步做强做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工程
一、海红果产业链工程
海红果是该县的特色树种,其适应性强、生长势强,是很好的具有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林种,其作为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的优势树种无可非议。当今天我们要将其产业化时,试图要将其形成经济优势时,明显暴露出了科技含量的不足。一是原始经济林到现代果品的品种改良、配套技术的积累和突破;二是林地变园地的技术积累与突破;三是产品功能与现代加工设备和工艺及配方的结合有待科技界的探索与突破。故强化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是当务之急。根据广泛调研,该产业链建设最为关键的是海红果的加工增值问题,提高现有初级产品和终极产品的直接经济效益是问题的核心。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类“大品牌”的经验和做法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利用本县的特质产品,探讨和大品牌公司的直接合作,也不失为一有效途径。
二、红枣产业链
对于红枣产业链的建设,我市清涧县、佳县等主产县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科技积累,建议鼓励骨干农户和企业现场取经。但政府对规划中设计的基础性和示范性项目应给予政策性倾斜支持,从现实和整体来看,这是该县南部一个很好的富民工程,也是一个很好的生态建设工程。完全有可能实现10万亩的目标,常抓不懈,必见大效。
以木瓜乡为代表的府谷黄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以糜(谷)子产业链工程为突破口,将小杂粮作为大产业来开发,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农业的希望所在。
以木瓜乡为重点,以品种改良为重点,以品牌建设为中心,以拓展高端市场为目标是其中心环节。
豆类,特别是武家庄的黄豆,府谷大明绿豆,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因势利导,促其产业链形成,意义重大。
毫无疑问,马铃薯是该县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品种之一,也是高产稳产作物,还是当地农民普遍受益的工程。榆林市农科所为此已经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赵五湾乡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重视和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在该县显得尤为迫切。利用府谷县农业政策优势和民间企业资本优势,有可能参与该产业的区域性竞争。
5.6粮食安全的县域对策
主攻东部农区 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县的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县的70%以上,是府谷粮食的主产区、核心区,其对全县粮食安全保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住了东部粮食,就抓住了全县粮食生产的“牛鼻子”。把东部的粮食主产乡的地位予以承认并按照国家粮食基地县的政策加以兑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利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综合措施保障粮田面积的不减少;二是继续推动当地 “超高产田”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不断提升复种指数。强化旱作技术的突破,实现水利技术、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的结合。据初步测算在东部增产2万吨粮食的可能性在现阶段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强化各级政府对区域性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加大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和信贷投入。
大力推行集约多熟超高产技术,强化粮食安全技术保障。在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三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下,要实现增粮与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三者的统一。惟一的出路只能是集约多熟超高产。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应用间套复种多熟种植模式和技术,力争使耕地复种指数稳定增加到120%以上,研究、组装和集成粮食作物超高产育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高效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组建高产、高效、省工、省力、优质、低耗、超高产粮食栽培技术体系。同时加大粮食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实践证明,每亩可增产粮食50-100公斤。
以粮食增产潜力大的品种为重点,调整完善粮食作物种类和品种结构。全县应高度重视以杂交种为主体的玉米,其是提高总产的支柱作物。同时,应重视陕北小杂粮的开发,力争把小杂粮建成一个大产业。 另外,在贫困山区、高寒山区应发挥马铃薯适应性强、稳产高产的特性,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以确保该县粮食总量的供给安全。
5.7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在全县范围内支持成立农业开发公司,并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决策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与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高效有序的共建性运行机制。企业应重视公益性援助和自身企业运作关系的理顺,重视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建议政府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完善“双百工程”的运行体制与机制,强化其永久性的利益互助关系,在“城门、寨门”的相互开放中,实现新的生产力要素组合,积极探索农业股份制发展的多种模式。
5.8重视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
该县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工作,尚处在萌芽阶段,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予以引导和扶持。首先从商标保护和原产地保护、质量认证开始,逐步向农业专利领域拓展。根据县情,建议采取直接后补助政策,即凡农民、涉农企业、事业单位申报成功的各类农业知识产权证书,其审批费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由县科技局实报实销。要继续动员企业、农户、涉农事业单位联合开拓农产品高端市场,并及时予以奖励兑现。
5.9增强信心、转变观念,开拓农业园区建设的新局面
鸣
谢
在编写府谷县四大特色农业园区发展规划过程中,得到了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农工部、老区办、水利局、科技局等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规划区内各乡镇党委书记及乡长对该项目非常重视,对重点实施的内容考虑全面,积极为园区规划出力献策,感人至深。
本规划吸取和凝聚了各级领导和同行专家的集体智慧。特此鸣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