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西安农业生物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念想(2)
(2024-02-01 17:07:35)
标签: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链建设试验示范杨凌示范区 |
二、建设杨凌-西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战略意义
建立杨凌-西安农业生物工程基地的国家需求和重大意义在于:
1、
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2、
实现我国永久性生态安全的需要。
3、
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4、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杨凌示范区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充分利用农业高新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重点发展农畜良种繁育、基因工程、环保农资和有机食品加工等现代新型产业链。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3R”原则,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降低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档次。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和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污染物排放。大力提高工业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加速深化园区循环工业体系建设。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原则
(一)指导思想
依托杨凌现有的科教和生物技术产业优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西安—杨凌国家生物基地建设为契机,把加速发展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开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工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重点发展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育种、有机食品、生物能源,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深入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生物基地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区域间实质性整合集成科教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科技园区资源共享、互助互利、带动辐射,科技成果规模转化、高效推广,把科技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走出一条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本、以高新生物技术研发为特色的创新型园区发展道路。进而促进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推动我国生物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的原则
1、领先规划,递次发展。正确处理近期生物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关系,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加强政、产、学、研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为突破点,以核心区发展带动紧密区、辐射区发展,为实现整个区域跨越发展奠定基础。
2、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努力在生物技术工程上进行原始创新,在生物产业链融合上推进体制创新,在基地组织管理上形成集成创新,在国外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上再创新,形成自主、自新的知识产权。注重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互动,实现突破性发展。
3、聚集发展,定向辐射。遵循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形成以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中小企业群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
4、市场主导,加强监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工程链发展的主体。健全中介机构和社会服务体系,按照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手段加快生物技术工程产业链发展。
5.循环发展,提高效益。围绕杨凌示范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在追求农业经济规模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持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及综合效益最大化。
6.政府推动,政策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产业化示范方面积极进行引导和推动。精准制订创新创业、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大力营造有利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战略定位
1、产业发展定位
2、基地功能定位
3、国内分工定位
(四)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
至2010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年总产值200-300亿元;生物农业工程产业规模达到年总产值150-200亿元,其中食品精深加工(含有机食品类)产业50-70亿元,动植物良种繁育产业60-80亿元,环保农资产业40-50亿元;辐射示范效益规模达到500-600亿元。培育年产值30亿元以上企业10-15个,年产值10-30亿元以上企业20-30个,培育一大批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中小型企业。
培育制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新药,重点建设作物遗传改良与种子工程、畜禽养殖与重大疾病防治、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与生物源农药创制、林果培育与加工技术等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建设期末建成国家实验室4-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2个。建立生物农业工程示范基地120个。
2、远期目标
到2020年,西安—杨凌生物产业基地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行业管理体系相对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销售额过五亿元的生物产品,有3个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生物大企业,基地生物产业生产总值预计达到2050亿元,年均增长25%,成为关中地区的支柱产业。年均带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民增收200亿元以上。使西安—杨凌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农业生物产业工程链基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