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西安农业生物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念想(3)
(2024-02-02 10:01:28)
标签: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链建设试验示范杨凌示范区 |
(一)杨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地理位置选择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9公里。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示范区辖区面积94km2,其中新建区规划面积22.12km2,总人口15.52万,下辖县级杨凌区。
(二)杨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功能布局及建设方案
1.核心区规划和建设
核心区二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陕西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技术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组建农业生物工程中心技术平台和创业园区。重点规划建设农牧良种产业,环保农资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和基因工程产业等。
2.紧密区规划和建设
3.辐射区和影响区
(1)秦巴山区林特产品生产基地
(2)渭北、陇东优质果品生产基地
(3)陕北、宁南、陇中苜蓿草业生产基地
(4)黄土高原杂粮、杂豆生产基地
(5)新疆、河西走廊瓜果生产基地
(6)藏东南名贵药材开发生产基地
(7)青藏高寒区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
(三)建设总投资
十五年内持续投资300亿元,其中西安市200亿元,杨凌示范区投资100亿 元(详见附表略)。
五、发展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一)重大理论与技术的突破与支撑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糖组学
代谢组学
系统生物学(
生物芯片(
生物信息学
纳米生物学
合成生物技术
(二)支柱产业的建立与关键项目的引领
(三)立足创新,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产业
1、生物制药产业是指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其它高新技术(信息、材料、微电子等)相结合而制造对治疗人类各类疾病,控制各类传染病有特效的医药产品。生物制药是即将到来的“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高新技术生物制药,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医疗水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把能带动生物制药产业整体发展的创新科研成果,作为重点发展的目标。西安—杨凌是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城市,科技实力雄厚。借助这一优势,选择一批国家需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高的、高附加值的、接近产业化或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或能带动生物制药产业整体发展的国家级或地方重大科研成果。包括新型疫苗、不产生抗药性的新型抗生素、人血代用品、辅酶Q10、多肽药物合成、可降解医疗用器件、新型药用辅料羟丙基-β-环糊精等。使其进入基地产业化转化技术平台,促使尽早规模化生产,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保持西安—杨凌生物制药业的持续发展。
3、发挥陕西天然药物资源优势,以中药现代化为核心,推动中药源产业发展。陕西是中药的故乡,是我国古代药王孙思邈出生和行医的地方,也是我国中药材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陕西秦巴山区生物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是天然药物的王国,素有“秦地无闲草” 之称。因此,西安应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积极开发秦巴山区天然药物资源,研制新中药品种的生产和扩大原有优势产品的生产,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确保陕西中药产业大省的地位,西安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发展。
第一,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加快中药与天然药物新产品的开发,推进中药现代化。基地应以天然生物资源为优势,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化高新技术为手段。研究开发一批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疗效独特的、剂型科学的、质量标准化的中药与天然药物名牌新品种。特别对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国家一类新药秦龙苦素,五类新药黄姜素和秦巴杜仲降压片等,要重点给予倾斜支持,促使其尽快实现产业化。
第二,重视现代高新技术在中药与天然药物生产和开发研究中的应用。追溯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制造工艺和开发研究能力及水平,落后国外好多年的原因,莫过于许多发达国家具有高新技术优势。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的提取、精制工艺不够科学、不先进、不严格、技术条件客观化控制程度不高。在制药过程中,对于那些影响产品内在质量的关键性工艺参数,缺乏在线检测及参数优化的集成技术平台,在生产中造成难以克服的内在质量控制的技术盲点,致使产品批次间质量难以做到稳定均一,这是制约我国中药和天然药物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基地对现有的传统的中药及天然药物工业生产工艺,要大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装备来加以改造。要研究现代生物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色谱、光谱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并加快在中药与天然药物生产和研发中的应用,以提高西安-杨凌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制造技术水平,促进其产品质量尽快步上国际化贸易新台阶。
(四)大力扶植生物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开发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和工业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消耗石油的第二大国。但我国石油的储量和开采量已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每年还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石油。因此,大力发展可再生生物能源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发展生物质能源,重点发展沼气综合利用和乙醇产业,是解决我国面临能源危机的有效手段,也是替代重石油依赖的可行途径。
第一个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推动沼气的综合利用。沼气动态高效均衡生产与利用技术,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邱凌教授研究发明的“旋流布料沼气发酵装置”1999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 ZL97227660.2),2000年获得陕西省专利一等奖,2002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邱凌教授将旋流布料动态高效沼气发酵技术进行工厂化成品研究开发,2005年发明“带沼液冲厕装置的旋动式玻璃钢沼气罐”(专利号:200520078895.7)和“一种能自动脱水脱硫的玻璃钢沼气罐顶”(专利号:200520078894.2)两项国家专利。旋流布料成品沼气发酵装置以独创的自动搅拌和破壳技术,实现了装置内部动态连续高效运行机制和周年用气的成效,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庭院、生态果园、生态菜园、生态花园、生态校园、生态农场和人畜粪尿及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第二个方面,建设生物能源原料专用转基因玉米、甜高粱和油菜示范种植基地。乙醇的生产原料主要有甘蔗、木薯、红薯、玉米、甜高粱等生物资源。西安-杨凌生物工程基地应结合陕西省黄土高原和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等特点,选择高光合效率的玉米和甜高粱,运用基因枪技术,构建耐干旱、耐盐碱、抗虫抗病玉米、甜高粱转基因新品种,并建立玉米、甜高粱等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大力推广玉米、甜高粱种植面积,这是我们解决乙醇生产原料短缺的权宜之计;运用转基因技术改变油菜脂肪酸的组成,获得专门用于生物柴油生产的油菜转基因新品种,这将是解决我国柴油可再生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大力拓展现代生物农业工程产业链
1、现代农牧抗逆良种产业链开发
2、系列化特色与优势无公害生物农药开发
3、西部特色有机食品产业链
4、以薯蓣为代表的植物化工产业链开发
六、生物技术工程基地建设环境发展重点项目
(一)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建设
1、建设核心质控、分析测试中心(GLP实验室)
2、作物遗传育种与种子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现有的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国家蔬菜改良中心西北分中心、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农业部西北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植物遗传工程育种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小麦遗传与改良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为基础,进行跨学科、跨学院整合。以作物遗传改良和种子工程的共性问题—材料和技术创新为纽带,进行学科凝炼,以探索作物遗传改良和用于种子工程创新体系的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为突破点,重点研究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作物超级品种的选育,以及种子工程新体系等重大理论与技术问题,力争在5年内建成作物遗传改良与种子工程国家实验室,10年内使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成为国际一流的作物遗传改良与种子工程中心。
3、畜禽养殖与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学、兽医学和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和现有的学科门类、学术队伍状况、研究基础和特色,将现有的国家、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放实验室及学校的科研设施、实验室、研究室30余个整合为畜禽养殖与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平台,该平台包括西部畜禽遗传资源与改良技术、家畜胚胎工程与繁殖技术、畜禽营养与饲料资源利用技术、畜禽重大疫病防治技术、畜禽重要临床疾病防治技术和西部种畜禽性能测定6大研究方向。通过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成为畜禽养殖与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产业化工程支撑平台建设
1、产品研发中心
采取政策导向,鼓励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在基地设立生物产品研发中心。强化建设:
——生物源农药创制科技创新中心
建立一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与生物源农药创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组建四个实验室:农业有害生物监(检)测实验室;农业有害生物系统控制工程实验室;植保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室。
——林果培育与加工技术科技创新中心
本项目集成森林培育、果树学、葡萄与葡萄酒学、食品科学及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等学科优势,按照学科交叉、国际高水平的目标,凝炼形成“林木良种选育与植被恢复”、“苹果与苹果加工工程”、
建成林果培育与加工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包括林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果树生理生态与设施栽培实验室、果品贮藏加工及食品安全实验室、森林植物资源加工利用实验室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实验室,配套建成“林木种质资源与良种培育试验基地”、“洛川苹果试验基地”和“酿酒葡萄品种示范园”3个野外试验、研究基地。
(三)产业链孵化中心
建立专业孵化器,为生物产业领域具有技术创新的发展前景的企业服务。孵化器可提供多级孵化,从研发到中试,直至产品临床试验、批准文件申报及相关资格证书等相关工作。
七、基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管理模式
(二)运行机制
八、 基地建设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投资保障
(四)创新保障
(五)服务保障
(六)人才保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