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陕北现代新型红枣产业链的咨询建议
(2024-01-17 09:07:59)
标签:
黄河沿岸枣赢天下发展战略实施方案陕西北部 |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集中连片红枣优果区,有两、三千年的栽培历史。它包括府谷、神木、佳县、绥德、吴堡、清涧、米脂、子洲、延川、延长、宜川等11个县124个乡(镇)、2430个村,总土地面积为760万亩,总人口约110万人,其中枣农92.58万人;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地广人稀,土地贫瘠,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带;境内除神木县外,全部为国定贫困县,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400-1600元。近几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号召和扶持下,红枣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和枣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我们在调研后认为,陕北沿黄土石山区发展红枣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把其打造成我国重要的红枣产业带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但必须对其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机制进行升级换代的改造,现将有关情况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已经具备了建成红枣产业带的条件
1、该区域不宜农牧经营,但适宜红枣生长
自然环境条件有利于红枣产业发展
2、丰富的土地资源为红枣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3、已奠定了较好的红枣产业发展基础
(1)枣树基地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陕北在短短的10年里新植枣树132.5万亩。目前,枣区已有红枣万亩乡48个,已经形成了一条南北长约40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的红枣林带,总面积达到181.7万亩,挂果面积133.31万亩,年产鲜枣35.24万吨以上,年产值达8.31亿元,枣农人均红枣收入728元,占总收入的52%以上,在近60个红枣主产乡(镇),红枣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1995年国家农协会将清涧县列为全国100个特产县之一。2001年佳县和延川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名乡”。2005年延川县被“中国国际枣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确定为全国优质红枣主产县,同年佳县建成3万亩我国唯一认证的有机红枣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红枣加工和流通体系逐步完善
(3)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5、红枣产品市场广阔
6、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粗放,产量低,效益差。老枣园品种混杂、自然生长,密度稀疏,更新改良缓慢,新果园以根孽苗繁殖为主,不重视品种选优和栽培技术革新,致使枣品整体质量低下。目前陕北传统的红枣品种达70余种,新的优良品种使用率不足10%,平均亩产鲜枣不足150公斤,只有其生产潜力的15%左右。从栽植到管理及加工均尚处在一个粗放管理的初级阶段。浓厚的自然经济经营方式仍然大量存在。
加工转化率低;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近年来以烘干为主的初加工有所发展,但烤炉数量少、规模小,年加工只占总量的20%。加工业停留在低水平的初级加工阶段,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工艺简单、技术转换能力差、产品单一,加之多数企业为季节性生产,经济效益低下,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原始积累少,投资环境差。因枣农贫困,地方政府财力拮据,规模化扩大再生产资金捉襟见肘,部分特困枣区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为继;在吸引外部投资方面,硬件环境不配套,枣乡的交通、通讯及服务设施落后。加工企业所处地理环境差,场地狭小,限制了其扩大再生产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软环境方面:一些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市场信誉不高,直接影响其资本积聚、资金周转和生产技术引进,也影响原料收购和市场营销。发展资金严重不足问题,显而易见。
二、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发展现代特色枣业,以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枣业技术创新和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为支撑,以黄河沿岸生态型枣树示范工程为突破口,以兴枣富民为目标。依据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布局,提倡红枣上山进沟、高效利用坡耕地。多方合力加快示范基地规模化建设,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不断壮大枣业龙头企业,加快红枣业标准化建设、科学化管理、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构建比较发达的红枣产业体系,实现区域现代枣业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2、发展目标
根据陕北红枣现状及总体发展规划和其水资源、土地连片、市场需求与技术成熟情况,建议用8年的时间建设80-100万亩生态型现代山地红枣产业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开展200万亩老果园的有序改造,提高技术标准,逐步实现园林化高效生产。总体目标是建成陕北黄河沿岸300万亩的现代特色红枣产业带。建议从2009年开始实施,到2016年完成项目建设。
3、总体布局
重点实施区域:建成延川、清涧县、吴堡、佳县四个“一县一业”主产县。推动和带动神木县、府谷县、绥德县、米脂县、延长、宜川县、子洲县枣树优生区域快速发展。
4、品种配置与优化
根据初步调研和评估,建议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以干制枣为主,搭配种植鲜食枣或干、鲜兼用型红枣;主推品种以佳县油枣、延川狗头枣为主,赞皇大枣、赞新1号、金育1号相宜配置;
无定河流域、洛河、延河等流域等鲜食枣为主,搭配种植鲜、干兼用型品种。优良品种以梨枣为主,赞皇大枣品系辅助配置。
建议从2009年开始实施,到2016年完成项目建设。前4年每年建设10万亩,后四年每年建设15万亩。其中佳县20万亩,米脂县5万亩,清涧县25万亩,子洲县3万亩,吴堡7万亩,绥德10万亩,府谷7万亩,神木10万亩、延川10万亩、延长2万亩、宜川1万亩。以上建议有待进一步进行可行性论证后,按基础设施建设程序控制管理。
三、需着力抓好的几项重大工作
建议省发改委、林业厅、农业厅、水利厅、农综办、扶贫办等部门在农业发展项目中在下列项目中予以倾斜支持和资金的相对集中使用。从整体上保证基地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一)红枣基地的建设
1、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
建议省科技厅继续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清涧县启动陕西省红枣研究工程中心平台建设,强化科技联合攻关的具体内容,加大科技力量,强化示范园建设标准,加快老果园改造步伐,并指导地方搞好实用技术推广,搞好枣农培训;建议大力推广“孟岔模式”
该模式为政府引导扶持+大户承包林地+科技服务支撑的通用模式。其彰显了二个核心技术:一项是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即将原来每亩不足50株的红枣林地改造成为111株/亩;二是采用山地微灌技术浇灌枣园,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2、一县一业基地的建设
(1)优质红枣育苗基地建设 引进红枣新品种10个以上,建立优质红枣採穗圃100亩,优质苗圃300-400亩。以确保新园建设和老远改造所需的良种壮苗。
(2)红枣矮化密植栽培工程
(3)老枣园的改造
(4)示范培训工程,举办红枣栽培学习班60期以上,培训枣农民8000人次以上,其中红枣专业技术骨干50人,农民技术员600人以上。根据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的经验,只有大量的、连续的技术培训,才能保证产业的技术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一乡一业与一村一品基地的建设
在无定河流域、延河流域、洛河流域等相对分散的区域,积极开展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建设活动。充分利用其水源、交通较好的优势和后发优势。凸显现代枣园建设的优势。以鲜食枣为主、以新品种为主、以高效益为主,打好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枣园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沿黄公路建设更为迫切。在枣区生产道路方面非常落后,亟待改善。建议纳入现阶段以工代赈项目,促其快速发展。
建议在红枣基地建设过程中,生产性道路的修建、骨干水源工程的兴建,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应分别纳入各自职能部门总体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捆绑使用,形成合力。
(三)红枣加工、贸易体系的建设
建立高档次的红枣深加工企业,目前的加工产品和企业不具备国内领先水平就不能有大作为。实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应成为红枣产业化发展的首选模式,通过规划创建红枣工业园区,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的集聚功能,引导中小企业规范发展,指导企业机制对接,促进中小型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产业形成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信息化管理的格局。目前,清涧县正在建设占地1000亩,总投资5000万元的红枣工业园区一期工程,预计3年后园区初具规模。到2015年,清涧县力争将园区建设成为西北最大的红枣加工和集散专业基地。建议重点建成清涧、延川、吴堡、佳县四个红枣加工和营销集中园区。对下逐步引领和带动初级加工企业,对外逐步展开集团性整合,提高国内外的竞争能力和水平。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县有公司乡有站、村有协会户示范”的路子,市级建立了红枣集团公司,县上成立红枣开发公司,乡上组建红枣站,村上成立农协会,对发展红枣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建立土地流转与集中经营机制
四、效益评价与前景展望
五、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黄河沿岸建成我国重要的红枣产业带;第一,陕西省需要像抓苹果一样的决心来抓山地红枣产业的发展。第二,用三年的时间首先建立陕北10万亩山地高效产业示范,规模化示范能更好的反映其产业属性。实现退耕还林理念向发展现代园林业的转变,强调产业化的管理和经营。
(二)加强领导,强化协调
1、成立陕北红枣基地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2、设立专项办公室
理顺体制、机制
3、制定以奖带补的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案;同时继续完善区域互助,南北互补
(三)由省发改委或主管部门负责,尽快组织力量制定一个5-10年的红枣产业链规划。政府应将红枣产业化纳入我省整体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要本着“大基地、大市场、大战略”的基本思路。搞好陕北红枣产业带发展的总体布局、发展模式选择;突出一县一业的重点规划,同时注意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划的衔接;协调新建果园与老园改造的规模;明确枣区的主导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储藏技术、加工技术等。在宏观上保障陕北红枣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本产业带建设经费建议以省政府和榆林市、延安市政府财政专项建设资金为主,建立以财政投资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省政府专项投资除少量用于科研支撑、总体规划与设计外,重点用于重点示范工程材料和水源建设工程等补助。榆林市和延安市专项配套投资重点用于配套工程材料、苗木补助等。规划县、企业家(农民)投资重点用于工程人工费用补助。产业建设经费受本单位财务部门的监督、管理。项目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按期完成。项目结束后,严格对照合同按照审计制度进行财务审计,全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针对目前红枣产业发展中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银行业要大力组织资金,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红枣产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促进陕北红枣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加大对红枣加工销售企业的信贷支持,着力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银行业机构应充分发挥信贷调节功能,择优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为了促进山地红枣大户的产业发展应加快落实枣林抵押贷款的步伐。同时,鼓励保险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尽快开展红枣保险工作试点。
(六)制定惠农政策,促进规模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