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向平:用科技重塑黄土高原纪实(4)
(2023-07-26 15:29:54)
标签: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共建共享怀念与思念 |
一、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代表性成果
3.米脂模式研究
1993年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一)成果内容简介
本项成果以推广黄土高原峁状丘陵区米脂实验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模式为背景,以U N D P.F A D大型粮援项目编号(2744)实施为契机,系统研究和总结了大规模开发治理黄土高原的组织管理形式和具体的运行机制。为国际合作研究和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探了路、奠了基,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为民造了福,为国争了光。完成人:鲁向平。
关键技术是:
1、以“四统一,两集中”,承包到户为主的组织管理形式。
2、制订出了一套以修梯田、打坎,建村种草为重点内容的标准、规范与管护制度。
3、建立了一套评估、验收、监督体系和机制。
(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
1、水土流失明显减轻。四年累计完成治理面积39.45万亩,治理感恩程度由原来的22.7%提高到55%;林草覆盖率由11.4%增加到36%;基本农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11.3%提高到19.0%;年径流量减少25.8%,年输沙量减少69.9%。
2、增加了粮食产量。治理区"三田"面积由治理初期的人均1.23亩增加到2.0亩,粮食单产由120公斤提高到179公斤,增加了49.2%,人均占有粮由330公斤提高到410公斤,增加了24.3%。
3、加快了草畜业的发展。四年新增草地10.64万亩,改良草场10.48万亩。载畜能力提高67.5%,大家畜增加24.5%,养羊增加125.0%,生猪增加6.3%,家畜增加30.6
4、增加了农民收入,人均纯收入由202元增加到321元,增加了58.9%。
(三)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本设想和可行性
近年来,大规模治理黄土高原基本上按照本研究成果的框架进行组织管理。实践证明其基本可行与可用,尚需完善和提高的是应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或延长承包年限,在此基础上,组织区域化、产业化支柱项目的开发。
米脂模式研究,系统调研了基础条件与发展背景;全面总结了其经济、生态、社会及协调发展模式的形成过程;系统揭示了米脂模式的特点及运行机制;探讨了米脂模式的典型意义与局限性。
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在一次援助黄土高原三省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扉页上醒目的标注着“来自于米脂模式”,是啊,当年对我国在黄土高原上的援助原有的宗旨之一就是在米脂取得经验,然后帮助其他不发达地区和国家,作为一个科技人员,其科研成果能被国际组织认可和采纳,也确实值得自信和自豪。世界视野,世界共识,世界公民,共建生态,共享生态,这也许是一种对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一种新理解和新阐释。系统工程,系统开发,系统管理,系统辉煌。
本项目直接受益与“七五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米脂模式是当时选定的十大模式之一。第一项目主持人王贵宸(1929年10月-2019年6月30日),吉林四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农业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称号。感恩并祝福张留征、杜志雄、张晓山研究员。
感谢陕西省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陈金贤会长,冯世新秘书长积极推荐参与陕西省社会科学项目评奖。
智者云: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磁场环绕,无论你在何处,磁场都会跟着你。所谓磁场,正是吸引力法则的直观展现。你是谁,就会遇见谁。你喜欢什么,就会吸引什么。你的磁场,就是你的运气。感恩与祝福。是为念,是为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