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与乡音(28)
(2022-12-12 15:14:30)
标签:
回忆与记忆陕北沙区民情与乡音纪老先生鲁向平敬礼 |
张货郎卖杂货
我小的时候,村里常来一个货郎子。听大人们说他是从榆林城来的。
我记得那个人中等身材,秃头顶,操一口不是榆林人的口音,穿一身手工缝的蓝布服装,带着两只货箱子,手里拿着拨浪鼓。
那时候村里的狗都不栓绳,几条狗一听到拨浪鼓响动,就一起追上去汪汪的咬他,他用拨浪鼓左右摇摆着打狗,后边跟着一群小孩子齐声呐喊:“货郎子,你带的是什么货?”顿时,村子里一片喧哗。他把担子放在村口,村口高声吆喝到:“卖货了,手巾、袜子、针线、梭子,还有香烟”。妇女们听到货郎的叫卖声后,很快,他叫一声大妈,你叫一声二嫂刹那间把货郎围的水泄不通,忽然他打开箱子,上边铁箱子全是妇女们用的梳子、顶针、发卡子等等,下边的深箱子里才放的是香烟、手巾、袜子。大人小孩儿来了一群,但是用钱买的人寥寥无几。妇女们想买针线者,手中全是用碗端几个鸡蛋,准备以物换物。男人们爱抽烟的人,因为手中无钱,连几分钱买一盒劳动牌香烟也买不起。可想而知,50年代人们的生活够多艰苦啊,货郎走后,有知情人说,此人姓张,名叫一个“喜”字,而且被人们全称叫张喜,他家就住在榆林城里。
张货郎卖货的市场就在城东边百余里的乡下。那时,城东一片荒沙,哪里有公路。一出东门踏进土里,在无硬路可走。他担着重担子卖一回货,约需七八天才能返回。货换的鸡蛋在城里,一个鸡蛋还不值一角钱。如此,卖一回货,来回走七八天,到底能挣多少钱——
今年今天是21世纪20年代,和张货郎肩挑一副重担,过村串户才能满足了妇女们的针线等日用品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呀。货郎卖货已经多年不见了,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一样了,现在仍有跑村串户做买卖的,如卖米、卖面的,起码要开三轮车或者小汽车,卖白面,凡要买就是一袋子,买大米的也一样,要买也是一袋子,还有卖粮的,一卖就是几吨。
有比较才能鉴别,用过去和现在作一比较,今天人们的生活简直是无法比了。这种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有中国共产党英明的领导,有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们永远不能有一点含糊。我们只要紧跟共产党,和党同心同德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不但能实现现代化,我们还要走到共产主义。
榆林

加载中…